贵州凤冈:写好水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王秀芳

2020年08月04日00:57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武陵山区,曾是陶渊明笔下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然而,21世纪以来,武陵山区却因交通闭塞、用水困难等问题,成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如何攻克贫困堡垒,还人民一个新时代的“世外桃源”?贵州给出了答案。近年来,地处黔北地区的凤冈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青山为纸水为墨,绘就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水利工程盘活土地资源

郁郁葱葱的森林、碧波荡漾的水库、络绎不绝的游客……站在凤冈县进化镇九龙山景区的玻璃观景台俯瞰,一幅漂亮的山水画卷尽收眼底。

然而,谁也想不到,2014年以前,这里竟是“粮食都种不出”的小山沟。“山多地少,土壤贫瘠,缺水严重,很多庄稼不等成熟就已经枯死了。”提及以前的日子,联合村村民李朝新记忆犹新,因为种庄稼无法增收,村里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庄稼不能“靠天收”!为解决农业灌溉难题,贵州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加强水利管理、提高工程效益的突破口,并创新推出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山塘、小水库等工程有形资产的所有权、工程占地的土地使用权及水资源的水权“三权”剥离的产权归属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2012年,一家专门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的公司看中凤冈县九龙山地区,计划由公司出钱建成占地96亩、蓄水近5万立方米、可灌溉200余亩农田的九龙山塘。但这一计划涉及33户村民的土地占用,很多人一开始并不支持。

“我家总共10亩地,建山塘要淹7.5亩,但我觉得这事可行,应该支持。”李朝新积极出让自家土地,并与公司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反复协商,涉及土地占用的农户最终与公司达成一致。山塘建成后,产权属于村民组集体所有,再由村集体作价,将山塘入股该公司,由公司负责经营,村民占股25%,1亩土地可获得1000元的年终分红。

如今,该山塘已成为九龙山景区里的九龙湖,通过山塘发展的养殖和观光等业务也已逐渐步入正轨,昔日“靠天吃饭”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旅游旺季,景区经商的村民有50多人,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至5000元。”九龙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一举多得。

精准灌溉促进产业增收

走进平均海拔900多米的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随处可见片片茶园。走近细看,翠绿的嫩芽上还挂着些许水珠,茶林间一根根镀锌管“喷柱”整齐挺立,管下连着入泥的水管,延伸至茶园深处。

“这里是贵州省水利厅主导实施的‘建、管、养、用’一体化山区现代水利示范点,可实现自动化节水喷灌。”永安镇副镇长宴华介绍,得益于该项目,每亩茶园每年可增收近20公斤、产值增加上千元,300多家农户直接受益,与以前形成鲜明对比。

20多年前,田坝村因长期缺水,成为当地有名的“干烧地”。为摆脱干旱影响,该村大力实施“水改旱”,通过较耐旱的茶叶代替水稻种植,一举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并成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然而,田坝村缺水的现状并没有因为种茶得到根本性改变,反而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桎梏。“2009年的一次旱灾,村里90%的茶叶未发芽,导致春茶无收、夏秋季节无茶可采,仅大堰村民组380户茶农就损失600多万元。”宴华说,山区种茶急需水利保障,以避免干旱缺水导致减产。

2016年,贵州批准将凤冈县田坝有机茶叶生产示范园区建成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为破解多年未解决的产业缺水难题,贵州省水利厅将田坝村作为山区现代水利示范点,建设高效节水喷灌项目。

截至目前,该示范点已建成提水泵站1座、水池2座、铺设输水干支管37.955千米、田间配水管网262.7千米、配套喷头3.95万套,4770亩有机茶园实现精准灌溉。

“干旱季节,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就能启动自动喷淋,喷灌、滴灌、微灌等相结合的现代节水灌溉方式,有效解决了山区干旱区域有机茶园灌溉用水难题。”宴华介绍,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责编:吴峰(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