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方:移民安置点的贴心支书

2020年07月16日10:33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陈静在招聘会现场发放就业推荐岗位。家园社区供图
陈静在招聘会现场发放就业推荐岗位。家园社区供图

“现在一个月也有1000块钱的收入,相对来说也不错了,主要是能在家门口就业,更能在家照顾小孩。”在大方奢香古镇安置点箱包厂、蜡染、科大讯飞智慧扶贫车间里,搬迁到这里的妇女群众正在车间里忙活着,务工一天就有60到100元的收入。

这几天正开展脱贫攻坚大普查,为了不耽搁妇女群众务工,陈静亲自来到扶贫车间里逐一核查她们的家庭成员信息,在扶贫车间务工的妇女群众就有10名,她们根据车间订单量和用工需求,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陈静是九驿街道家园社区的党支部书记,2017年,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后,全县28个乡镇的贫困户陆续搬迁入住到奢香古镇,在组织的考察安排下,陈静也“搬”到了奢香古镇,服务2880户12501人搬迁群众,成了安置点的“移民管家”。

身边的同事常说,陈静支书为人和蔼,处事正义,工作上善始善终,不留一点马虎,所以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二嬢”。“搬迁群众从大山里搬到奢香古镇,很多生活都很不方便,要像亲人一样相待,服务好,照顾好,才能让咱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漂亮”。

陈静回忆说:“当时成立工作组到奢香古镇的时候,办公地点只有5-6个平方米,向搬迁户发放安置房钥匙时,办公室挤得不可开交,水泄不通,领钥匙、问楼栋、寄存行李”,办公室成了搬迁户的临时“过渡房”。

搬迁户刚搬到安置点时,对于新环境的生活很不习惯,陈静就带着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了解家庭情况、协调小孩报名上学、调解家庭纠纷,带着维修工人上门维修水管、门窗、护栏。“你家从哪里搬来的,家里有几口人,劳动力有几个,就业有几个人,有几个小孩上学,现在有什么困难。”这是陈静来到每户搬迁户家中必说的“台词”。

为了让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最需解决的是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在陈静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满了餐馆、工地、保安、保洁、司机、搬运工等岗位负责人的联系电话。

60多岁的刁正荣评价陈静说:“她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家里有什么事情,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有什么困难她总是想方设法帮你解决,比自己亲闺女还亲。”在陈静的帮助下,已在奢香古镇家园物业平台公司从事2年多保洁工作的刁正荣每次谈到陈静的时,脸上总是露满了笑容。“幸好陈支书帮我找到了一份工作,不然我们两个老的生活肯定没办法。”

张恩龙是核桃乡搬来的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小孩都在读书,但是由于自身有三级残疾,仅靠一辆电动三轮车从事简单的货物运输工作。妻子余云生病后无法正常就业,陈静总是担心张恩龙一家的收入来源和日常生活。得知这一情况后,陈静主动来到张恩龙家里,详细了解情况后,为余云申请到了公益性岗位,每月500元,后来,又帮助一家人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每月1600元,这样一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陈静这才放了心。

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下来,不仅要靠稳定的就业,就医就学也是最重要的后续服务。

一次,陈静在入户走访的时候,发现袁杰家的医疗费用没有报销,询问了袁杰得知,原来袁杰本人不识字,不知道报销申请程序。陈静就带着袁杰到街道合医窗口办理了报销申请,几个月后报销的费用下来了。袁杰说:“我们都是来自农村,大多数不识字,很多合医报销程序就是搞不懂,虽然社区都不停的宣传,可是因为不得文化,就拿起无法。”为了让搬迁群众享受到合医政策,陈静甚至有时自掏腰包为搬迁群众垫资缴纳了合作医疗费用,略略一算也有10来家。

姜功卿是二婚家庭,与现在的妻子生育了3名子女,加上与前妻共同生育的3个小孩,一家8口人共搬到了奢香古镇安置点。搬到安置点后,姜功卿对孩子如何报名上学一无所知,更不知所措。陈静听到这一消息后,就主动找到恒大六中附小的校长和老师,为姜功卿正适义务教育阶段的3个小孩报了名,正常上了学。

直到目前,陈静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就业问题上千余人次,接待群众电话来访咨询2000余次,帮助解决家庭琐事2000余次,入户走访宣传3000余次,协调转入低保245户786人,2335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1827人,8户28人自主创业,落实公益性岗位145人,通过扶贫车间、平台公司和周边零工就业160余人。(项波)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