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业·人

水城:“三重奏”汇聚高质量脱贫激越交响

2020年07月15日08:12  来源:贵州日报
 

这,是一片贫困肆虐的土地——

峰峦如聚,离天三尺三;怪石嶙峋,巴掌地遍布。靠天吃饭,资源贫瘠,让这个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大县长期深陷贫困难自拔。

这,是一片希望升腾的土地——

加速补齐“3+1”短板、农村产业革命风生水起、易地扶贫搬迁启航新生活……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聚力摆脱贫困,这里的干部群众跃马扬鞭自奋蹄。

这,是地处乌蒙腹地的水城县,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五年来,水城县23.61万人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86%下降到1.5%。

山河作证,岁月为铭。

聚焦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六个转变”,水城在作答“脱真贫、真脱贫”答卷上底气十足。当下,其正挥动如椽大笔,选准产业激活沉睡千年的土地,用好“产业链”打造利益共同体,强化技术培训催生大批新型农民……在乌蒙山麓奋力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画卷。

用足“身边地”:贫瘠之地“长出”脱贫新方向

小暑前夕,一场夏雨过后,水城县营盘乡高峰村分外妖娆。

近处,瓜果蔬菜满庭院,不复往日石旮沓;远处,公路绿林两相间,云卷云舒展新颜。

营盘本无桃。而今全乡上万亩脆桃,全仰赖于当年武昌脆桃“远嫁”,得高山深涧庇护,享阳光雨露滋润,在此扎根。

凭爽脆口感,营盘脆桃攒下好口碑,早些年,山中人家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果子成熟季,他们摘下变卖,帮补家用,但或因疏于管护、或因量小面窄,长期“小打小闹”。

农村产业革命“冲锋号”吹响以来,营盘乡聚焦落实“八要素”的首要任务——产业选择,以脆桃为“革故鼎新”开新局,围绕“种什么好”与“种好什么”,下定决心推动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优先突破。

摆脱生计型农业的本底,在产业选择上因地制宜,产业发展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同抓并举,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成了聚人、聚财、聚心的“三聚地”。

“我们动员群众规模种植,也实施精品水果项目提升工程。”营盘乡副乡长黄国卫介绍,以高峰村为例,目前,该村种植脆桃7800余亩,品质、规模在营盘都属于“核心中的核心”。

去年,高峰村采摘出售了近193吨脆桃,带动650余户村民增收,地里的新喜悦让位列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营盘乡和生于斯、长于斯的穷乡亲挺直了腰杆。

今年,受疫情影响,上门收购商家同比往年明显减少,但县乡两级“以变应变”,一番“牵线搭桥”,让贵州初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手”高峰村,以1元/斤保底收购,统一销售。

“6000多斤脆桃卖了6000多元,收入和去年比,是少了点,但还是赚的!”忙完这季采摘,高峰村脱贫户杜齐富盘算着在林下种植辣椒和生姜,让一地生“两金”,补足“缺额”。

观念嬗变,是产业革命的深层次逻辑,九山半水半分地的营盘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足“身边地”,从野蛮生长迈步精耕细作,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农业转变,而今全乡山地特色农业面积逾万亩,未利用耕地面积仅剩不足200亩。

窥斑见豹,一个乡镇的农业经营之道,折射出水城以非常之力解“贫中之贫”的“方法论”。挣脱“开门见山”的樊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水城依山而立,书写着高山也丰产的发展新篇。

在有“特”无“产”征程上,爬坡过坎——

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水城茶,清代曾作为贡茶专供皇家。特有资源禀赋,更是赋予水城茶提前抢占上市的“先机”。近年来,水城县选择茶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发展茶园8.8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6.5万亩,2020年预计生产茶叶180吨。

在除“旧”布“新”平衡间,久久为功——

世居大山,山民习惯于种植传统低效农作物,水城县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因地制宜,同群众算细账,选择在低海拔区域种植猕猴桃、在中海拔区域发展刺梨,同时,立足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河谷坝区蔬菜。

……

同样靠山吃山,别样发展内涵。

土地上庄稼的“改头换面”,是水城县聚力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的实践缩影,也是其将土地打造为农民增收致富“绿色银行”的生动剪影。

用好“产业链”:群众“品尝”致富新滋味

19摄氏度的夏天,凉爽如春。不过,“家门口”上班的“新滋味”却让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村民杨建飞心里热乎乎的——早八晚六,规律“打卡”,天天兜里装钱。

“每天100元,他们不少人都买了摩托车上下班,比起背井离乡找活,舒坦多了!”趁着拣棒上架空隙,杨建飞快人快语,“我们组每户基本都有一个人在菌种场务工呢。”

杨建飞口中的菌种场,是2018年“落地”在她“婆家”杨梅乡的产业扶贫项目。去年,菌种场生产菌棒超5000万棒,产值达1.93亿元,一个“舌尖”上的亿元级产业链在此悄然崛起。

推本溯源,“亿元级”背后,是数千百姓入“链”,共享利益联结红利的脱贫笑脸,亦是水城农业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在横与纵的交汇处写就发展新坐标的匠心独运。

——纵,以创新链激活产业链,奋力攀高。

技术,是食用菌产业“命门”所在。近年来,在食用菌“工厂化”上昂头领跑的水城县,同中科院、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食用菌专家工作站、实训基地。

“我们现在能生产黑皮鸡枞、香菇、姬菇等9个品种,还有不少新品种准备进入量产阶段。”水城县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莹表示,研发,让企业如虎添翼。

向前端新品种研发要创新动能,向后端食用菌衍生品要产出,“首尾兼顾”的双向发力,“剑指”技术“卡脖子”短板,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水城食用菌产业风帆正举。

——横,以产业辐射面扩展产业链,阔步前行。

亿元级食用菌产业,代表着的不是“1”,而是“1”+“34”的紧密抱团,每天,菌种场产出的菌棒,被南来北往的车辆运至县内17个乡镇34个基地4877个大棚,开启新生活。

亿元级食用菌产业,实现的也不是单一目标,而是“1+N”的产业集聚效应。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泡沫塑料框厂、有机肥厂、食用菌技能培训学校等相继建立,开辟新路径。

环环扣精准,事事远筹谋。让“产业链”在产业扶贫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水城县并不局限于“短平快”产业的九转功成,其广阔视野早已跳出“见子打子”式的“匹夫之勇”——

加工链不断巩固。享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美誉的水城,用精深加工为“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刺梨果赋能,从原汁、饮料到口服液,从果脯、含片到面膜,各类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今年上马6条生产线,产品形态各有侧重。”初好农业营销总监陈彦名透露,以刺梨原浆为例,2.3公斤鲜果进厂“一个转身”变为1升原浆,“身价”翻了一番。

功能链蓬勃兴起。地处城郊的蟠龙镇百车河居委会,深耕细耘农旅融合,开发民宿酒店、温泉景区、水上乐园,举办节庆活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城里游客携亲带友相会于此。

“我们开了农家乐,夏天生意好到不行。”“我们这里去年还入选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端上旅游“饭碗”,摘得“金字招牌”,当地群众打心底满足。

做好产销对接到利益联结,通过做精“一条链”,水城农业“接一连二带三”产业发展大格局雏形初具,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数据摆在眼前:近年来,全县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借助“三变”改革,农业产业利益联结农户14.71万户46.37万人,其中精准联结贫困户2.47万户9.17万人。

用活“土专家”:乡土人才变新型农民

一把“剪枝利器”上下挥舞,一把锄头桩下卖力锄草……与十里八乡闻名的猕猴桃种植“土专家”罗光祥打的第一个照面,是在水城县米箩镇猕猴桃基地里。

“这些分枝要剪掉,不然会影响果子品质。”彼时,罗光祥正忙着给基地工人“上课”,上手示范,毫不“藏私”,猕猴桃于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味——既是培训农民的载体,又是技术服务对象。

2012年,水城县在沿水黄路阿志河大桥,经猴场乡等地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罗光祥所在的米箩镇正好是产业带上的核心区。

同年,他用自家一块“瘦地”当“试验田”,种了72株猕猴桃,首次挂果收入4000多元,乘势而上,继续流转土地,2017年,他7亩挂果猕猴桃,总收入21万元。

这番亮眼“成绩”,缘起于一段“拜师学艺”的经历。2010年,罗光祥师从三位农技专家,习得猕猴桃管护“武艺”傍身,他是六盘水首批接受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的农民之一。

多年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罗光祥总结出一套山地猕猴桃种植“独门秘方”,借此本领,成为六盘水黔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猕猴桃种植基地的“高管”,年薪15万元。

作为被高薪聘请过来的“大军师”,罗光祥负责指导管护数千亩猕猴桃,也承担着“传经送宝”的“教学任务”,现在他的“徒弟”除了基地内的工人,还有不少“外来客”。

“土专家”“田秀才”以一技之长反哺山乡,他们一手牵着“技术服务”,事关大地本季的丰收;一手牵着“农民培训”,关乎更多群众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孕育未来。

扎根乡土,并成为产业兴旺主力军,以穿越古今的历史眼光去审视,如罗光祥般的“土专家”破“土”而出,一批新型农民在水城县涌现,亦是农业产业化的有益探索。

放眼生态水城,把乡土打造成“人才高地”的生动实践,不止于猕猴桃产业,亦不局限于一镇一村,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热土上,“土专家”“田秀才”的芬芳早已洒满乡野——

在阿戛镇电光村,村民杨正安凭“专”与“钻”,于1900米的大山之巅,制作火棘盆景,一跃成为苗寨里卖火棘盆景第一人,早年光靠出售盆景,就可满足一家人吃穿用度。

2019年,村里牵头成立红火园林绿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司火棘盆景制作,杨正安成了“技术顾问”,带领更多贫困群众把不起眼的“火果果”打扮成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杨正安等职业农民的惊艳亮相,改写了小农经济世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固有印象,与此同时,水城“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土专家”用真本领换得“真头衔”。

茶叶“土专家”蹇清卯的经历可为佐证——他先后被评为高级农艺师、六盘水市管专家、贵州省茶叶学会茶叶审评专家等,还被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聘为茶产业发展顾问。

乌蒙山巍然屹立依旧,北盘江春水东流如故。

这方山水,曾见证了水城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途上,用情与智精彩“撞线”的难忘记忆;也将继续记录水城用地、业、人,多要素集聚,紧紧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动“六个转变”,兑现最美千钧诺言的筑梦之路。

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表示,水城县将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凝聚前行的磅礴力量,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卫红 付松 黄诚克 马刚)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