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经村地处贵州深度贫困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长期以来,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制约,生产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交通不畅,产业不发,饮水不保,环境脏乱,属一类贫困村,绝大多数村民都靠外出务工求生活。
今年以来,踩经村也和沿河其他贫困村一样,进入决战决胜深度贫困的最后冲刺阶段,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正带领全体攻坚队员夜以继日奋战在组组寨寨,用坚守和担当、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一曲曲撼天动地的脱贫战歌。
精准研判 压实责任
近日,笔者在夹石镇采访,听当地干部群众说,夹石条件最老火的村是踩经村。
从镇政府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弯弯山路,下午4点左右小车开进踩经村委会大院。
知道笔者要去采访,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林峰和村支书主任早已等候在村委会。“趁天色还有点早,我带你先到村里转一转,看看村容村貌。”林峰热情地接待笔者,一路介绍起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
踩经村距沿河县城56公里,离夹石集镇1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3亩(田739亩,土地604亩),林地700亩,辖11个村民组,农村人口562户2095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户580人,已脱贫115户530人,还剩余贫困人口17户50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39%。
林峰告诉笔者,他和同事杨彰迪都来自铜仁市政府办公室,是今年2月初进驻村里的。“刚来村里正是新冠疫情闹得最紧张之时,看到村里的境况,心里很不是滋味,村寨分散,两个组进组路没有硬化,两个组饮水不保障,村内到处脏乱,天天都有村民到村委会反映问题,大多数是提困难要低保……”
由于村里的建设和发展欠帐多,林峰和来自贵州省司法厅派驻踩经村第一书记周茂商定,首先对全村基本情况进行再核查再摸底,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详细梳理出需要解决和补课的问题,再一一进行研判,分组分户分项分类列出解决时间表和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直至清零。
“根据村攻坚队员的实际,我们采取的也是精准派人,因组因事安排队员,一个人包一个组,对组里的各项工作负全责,直到脱贫出列。”村脱贫攻坚指挥长田小龙说,除需要集中力量突击的重大事项,如旧房拆除等,其余的硬件软件工作,都由包保人负责完成。
针对每一项工作,都要求队员制定工作方案,村指挥部制定督促和考核方案,实行一天一报、一天一研、一周一查,真正做到纵向有人统、横向有人抓,以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强化管理 提升战力
踩经村脱贫攻坚指挥部共有攻坚队员16人,其中村干部4人,其余1人来自省直部门、2人来自市直部门、2人来自县直部门、7人来自镇直部门。
周茂说,攻坚队的成员结构比较合理,老中青结合,平均年龄34岁,除了有省、市、县、镇、村干部外,有退伍军人3人,有学校教师5人。
“虽然整个战队充满激情和活力,但人员来源差异性较大,我们实行社会化、机关化和军事化相结合,进行统一管理。”林峰告诉笔者,每天七点钟起床,晚上休息时间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自定,要求队员白天在组里,晚上回村开会,突击性重点工作,实行分工合作,兵团作战,确保点上面上强势推进,后期跟进。
工作中,指挥部要求,每个队员必须按照工作规划和安排进度完成任务。“我们规定,一次完不成任务在研判会上通报,两次完不成任务在研判会上作检讨,三次完不成任务自行到镇纪委接受问责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带回村里来。”周茂说。
采访中,村支书杜典超讲了一个故事:攻坚队中很多队员是今年初才到村里的,为了让队员们多和群众打成一片,建立好和谐感情,处理好干群关系,进一步提升互信程度,村指挥部经常不实行集中吃饭,食堂中餐晚餐都不开火,要求所有队员必须在农户家解决吃饭问题,并按纪律要求自己付费或自带食材,和农户同吃同劳动,通过一段时间的“下沉”,攻坚队员对所包组的群众户户熟悉,人人相识。
“我在村里工作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见到过行动力这么强的工作队,特别是在村寨环境整治和旧房拆除中,经常是一呼百应,全员参战。”村主任杜典江感慨。
杜典江说,由于村里修路和农户建房,过往工程车在水泥公路上积下许多泥土和砂石,人工清少又慢又扫不干净。有一天下大暴雨,指挥部临时决定,冒雨上路借助雨水冲洗清扫泥砂。
命令一出,所有攻坚队员都把手机放到办公室,换上拖鞋就冲进雨中,通过3个多小时的清扫,路面干净了,但队员们的衣服却湿透了,没有一个队员退缩叫苦,现场场景让很多村民感动。
“指挥部对我们攻坚队员,工作要求虽然很严,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很融洽,队员家庭有什么困难,大家都是互帮互助,工作上也是相互支持和包容,整个团队显得很和谐团结。”队员杨彰迪说。
坚守阵地 决胜脱贫
采访中,笔者见林峰只穿着T恤、西装短裤和拖鞋在村里走动,其他队员穿着也很朴素。“一是工作需要,在农村做群众工作不比机关,只有穿得普通一些,才能和群众拉得近距离,他们才会向你说实话说知心话;二是在村里简单的穿着让人感觉很随意很凉爽。”林峰说。
在村委会,林峰和周茂说得最多的,是攻坚队员的坚守和担当,为了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踩经村如期脱贫出列,队员们个个都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激情。
杜典江说,进驻村里近五个月,林峰只回过两次铜仁,一次是4月中旬村里的春茶出来了,到铜仁卖茶叶,村里每斤卖500元,在铜仁他每斤卖到了600元,共卖了100多斤;一次是5月中旬,到铜仁市红十字会协调救灾物资,争取到了30床棉被、50桶食用油、50吨大米等。
杨彰迪也只回过两次铜仁,一次是拆除旧房时,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在沿河久治不好,只好转到铜仁治疗;一次是陪林峰到铜仁办事。
杨彰迪今年32岁,刚从部队复员安排到市政府办工作,原来他和未婚妻已商定,复员后就结婚,没想到刚到单位上班,就被派到沿河驻村扶贫,婚期只有推到脱贫攻坚结束后去了。到村里,杨彰迪具体负责8组的包保工作。
据攻坚队员介绍,杨彰迪平时不爱多说话,只是默默地做事。在8组硬化连户路时,很多群众因为忙农活,都不得或不愿参与施工,他就自己一个人干,顶着烈日搬运水泥砂石和混泥浆,一天从早干到晚,连续干了几天,一些村民终于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只好放下手中农活参与施工。
村民杜朝清看到杨彰迪一个人在酷热的天气里施工,心里也被感动,就发了一个红包给杨彰迪,要他买点水喝,而他只是回复表示感谢,却一直没有领取红包。
24岁的队员杨朝波,是夹石中学的教师,负责包保10组并代组长,忙的时候,总是不得准时赶到村委会吃饭,在硬化连户路时,经常是自己贴钱运送水泥砂石和混凝浆。
46的队员谭帮定,也是一名教师,来自夹石镇苟家完小,也是今年4月初才到村里驻村的。
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增减挂钩旧房拆除工作,谭帮定把拆房工具随时都装在小车的后备箱,由于他经验丰富,拆除中经常是他拿方案,并亲自上房操作,由于指挥有方,号召力强,大家都称他“谭司令”。
为了确保旧房拆除顺利安全推进,周茂还亲自带人到土地坳镇沙湾村、谯家镇印山村考察取经,学习他们的宣传动员和拆除经验。
周茂到踩经村扶贫已有三年了,村里的老老少少都熟悉他,在整个攻坚队中,由于他对村情组情最熟悉,所以平时工作要付出得多一些。
他累计协调省司法厅为踩经村捐赠78500元,捐赠冬季防寒服173套,购买党建图书200余册,协调社会爱心企业为踩经村小学捐赠4000元学习用品。
脱贫攻坚工作队中,村里的四职干部也从没有掉队,几乎都是脱产参与攻坚工作,每天和攻坚队员一起同作息同考核。
村主任杜典江从去年12月到现在,只请过一天假,就是送儿子杜秋杨到贵州师范大学附中上学,当天送上去,当天又匆匆赶回了村里。
采访中杜典江告诉笔者,今年春节后,他一直在村里参加防疫值守,女儿从广东打工回到家后,连续3天都没有见到他,就打电话过来问他在哪儿,她从家里赶过来看他。
在踩经村,攻坚队员舍小家为大家,日夜坚守脱贫战场,用心用情用力参与决战深度贫困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担当和坚守,有他们的奉献和付出,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踩经村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升。
全村发展辣椒160亩,发展年出栏2200头生猪代养项目和20头肉牛育肥项目;完成茶叶加工厂建设并投入使用;流转14亩水田进行莲藕种植;新硬化公路7公里,全村公路里程达到18公里;新硬化连户路1.1万米,人居环境整治连户路8964米,房前屋后室内硬化1.3万平方米;完成饮水工程5处和三个组自来水入户改造;易地移民搬迁旧房拆除率实现100%。
除此之个,还集体清理面上卫生22次,清理农户室内外卫生18次,全村环境卫生得到全面提升;整治透风漏雨168户,整治率100%;完成木房墙面维护117幢;完成传统文化村落青石板路铺设552米,吊脚楼维护7栋,木房墙面维护和通风漏雨整治32幢。
从一组组数据的背后,笔者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攻坚队员攻艰克难的鲜活身影。
如今的踩经,产业丰茂,村容巨变,干群和谐,百姓乐业,一幅秀美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昔日的贫地上徐徐展开。(沿河县融媒体中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