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穿针引线 搬迁群众绣出新生活

2020年07月02日10:00  来源:贵州日报
 

镇宁自治县轻工产业园中心区,距离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客运站1公里的地方,是镇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景宁小区,小区楼下有很多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坊。

6月19日,记者走进景宁小区全秀民间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芬正用缝纫机赶制衣物。

两年前,这样的生活她从来没有想过。“以前,家里穷,交通不便,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她回忆说,老家在距离城区63公里的六马镇板乐村,由于地理环境原因,长期以来交通、信息相对闭塞。

对于世代生活在六马镇偏远贫困山区的百姓来说,易地扶贫搬迁让大家开始了新生活。

2017年6月,来自江龙镇、本寨镇、六马镇、良田镇、革利乡的108户搬迁户搬进易地扶贫搬迁点,成为第一批搬进新居的人。优美的环境,敞亮的居所,免费发放的柴米油盐、家具家电,看着新家,搬迁户脸上洋溢着幸福。

2018年,王晓芬顺利搬入景宁小区。“房子里面什么都有,楼下还有幼儿园、商铺、服务中心、娱乐广场等设施,真好!”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全力做好搬迁后续保障工作,镇宁采取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引导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车间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2019年,在社区就业培训启发下,王晓芬决定打造自己的“脱贫基地”。

“我们六马的刺绣和手工织布都小有名气,以前在家能做,到这里肯定也行。”脱贫的决心推动着王晓芬一步步前进,终于在2019年5月,她的加工坊基本成型。

“一人发展不算富,要让邻居们都有事做,有钱赚。”王晓芬告诉记者,今年,她的加工坊已有38名员工。

因为使用天然植物土靛作为染料,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加工坊的成品受到大众喜爱。“我们喜欢年长的人做,虽然手脚慢一些,但是手艺很好,还能教年轻一辈。”王晓芬说,目前,加工坊每月需支出人工工资8万元,加工坊里最老的员工有80岁,平均工资都在2000多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六马镇的大多数布依族女性,从13岁开始就跟着家里长辈学习传统手艺,他们表示,在王晓芬的加工坊干活,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镇宁自治县共投资5.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7个,实现搬迁2229户95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26户9092人。截至2019年,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18017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牟元媛)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