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七星關:盤活土地資源讓社區集體經濟有望突破百萬

2021年10月06日13:5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時下,畢節七星關區朱昌鎮宋伍社區的辣椒成熟採收已進入尾聲,務工群眾在基地按每斤三角五分錢採摘,運到烘干房后由社區干部及合作社負責上房烘干,減少了成本。提及今年年底社區集體經濟積累依托合作社有望突破百萬元大關,鄧軍輕描淡寫道:規范管理,辛苦付出。一句話道出了合作社創收積累之奧妙。

合作社今年種植的優質皺椒(烘干)。

說者容易做者難:沒有付出哪來收獲

朱昌鎮宋伍社區共13個居民組1142戶4873人,從2017年起按照組織引領、全民入股、共同發展的思路,大力推進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社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種植和跑山雞養殖產業,社區集體經濟積累從2017年底僅52元發展至今有望突破百萬元大關,引領社區群眾走出了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動鄉村振興,向共同富裕邁進的發展之路。

當天,筆者來到該鎮宋伍社區,與鄧軍的接觸交流感覺他並沒有什麼豪言壯語,起初還誤解他是乎有些冷漠,或者是有些許清高,真正交流下來,原來保持平淡和低調是他一貫做人本色。“幾年下來的感受就是堅持不鬆懈,建立完善制度,大家按制度規矩辦事。到社區合作社干事還得有點吃苦和奉獻精神,如果事事都講報酬待遇,那我們合作社可能就撐不下來,我只是體會到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做點實事才心安些。”鄧軍的話語真情流露出“實干付出”的體會。

合作社養殖的跑山雞。

當初,該社區在市農科所及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利用原黔達公司遺留下的100畝場地,整合中央專項扶貧資金14.2萬元,以及中央下達的8萬元壯大村集體資金,加上社區自籌5萬元,注冊成立了七星關區綠源養殖專業合作社。

創業之初,為了讓合作社起步就要產生效益。鄧軍利用工作之余,用自己個人私車拖上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及合作社負責人,外出雲南玉溪市和到周邊黔西等地參觀學習。鄧軍說,“沒有經驗就要外出取經借鑒。”說到能有今天好成績,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和社區居民一致表示社區鄧書記付出了不少心血。

而今,合作社常態鞏固發展蔬菜基地200畝,其中50畝優質皺椒已成熟採收。走近規模近150畝跑山雞養殖基地,一羽羽喝山泉水,吃山草虫子和糧食,長著一身健美肉的跑山雞正要林下石縫隙間叫得歡。看著養殖場這6000多羽成熟的跑山雞,鄧軍自信地說,按照現在協議價,亂捉一隻就是一兩百塊。

七星綠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場入口。

瞄准市場抓產業:從來不做蝕本生意

管理出效益,辛苦付出才能節約成本。宋伍社區黨支部領辦的七星關區綠源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引導群眾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全社區28戶已脫貧戶利益全部銜接起來,帶動群眾務工上百人,多時每年要付出務工工資100余萬元。群眾除了務工收入,年底還可以參加收益分紅增收。

“要保障群眾利益和實現合作社增效增收,不走節約之路不行。”鄧軍說,合作社能取得今天這點成績與大家團結齊心和辛苦付出是密不可分的。2018年,為了打開城區跑山雞銷售市場,鄧軍帶領社區“兩委”班子和駐社區干部分片設點搞直銷,向客戶大力宣傳推介跑山雞,還經常帶客戶到養殖基地現場參觀考察,表明我們怎麼說就是怎麼做的。

如今,城區銷售市場打開了,跑山雞價格穩定了。有時為了守信客戶,社區干部和合作社負責人晚上接到客戶的訂單后,第二天一大清早,就要趕到養殖場捕捉或宰殺,上午九點前送到預訂賓館餐廳,一般活雞每斤18元,白條雞每斤26元。為了社區及合作社的發展,“兩委”班子和合作社經常加班加點,社區工作與合作社活路均要統籌兼顧。“我們都成了拿錢不多干活不少的萬金油了。”鄧軍說,為了保障社區群眾利益,從產業選擇到具體實施,每一步都是經過認真開會討論研究,做到精打細算,從來不做蝕本生意。

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路騰搬運鮮線椒上炕房。

比如,種辣椒別人賣鮮椒,宋伍社區黨支部領辦創辦的合作社就栽種優質線椒,烘干后可以保証較長時間存放,價格低迷時就存在庫房,待市場價穩定回升后再出售,每斤可以穩定在18元左右。如果僅靠銷售鮮椒,摘下來賣不了過一段時間就爛掉,把勞動力成本折算下來,不僅賺不了錢還要賠上務工費。同時,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栽培相關品種從不順大流跟風,盡量錯開季節發展,輪流換茬栽種蓮花白、萵筍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合作社運營一定要走企業管理和市場化運作之路,不僅要用心分析了解市場需求,還要結合當地季節時令,隻要有技術,種養出來容易,關鍵是要賣得出去,而且還能保証營利才是真本事,我們的目標是不管規模化經營或是特色化發展,首先一定要算好成本賬、效益賬,從來不做虧本的生意,蝕了本群眾利益不保障,作為社區干部的我們汗顏啊。”鄧軍就是帶領一班人這樣想,也是這樣干的。

宋伍社區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發展目標就一個:讓大家共同富起來

七星關區綠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凝聚了宋伍社區“兩委”班子和合作社負責人的辛勤汗水。全社區1142戶居民分別以不同方式參與入股合作社,常年帶動固定用工七八十人,務工群眾每人每天80元,原建檔立卡脫貧戶年終還可參與分紅。

提及社區居民增收途徑,鄧軍如數家珍:全社區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是引導外出務工,對於在家勞動力,社區採取“請進來”和“送出去”方式解決就業,通過引領發展產業實行農商聯動可解決就業120余人。今年年初從經開區引進客商到社區創辦京福內衣廠,解決39人就業。利用培訓指導引導社區居民就近到泰豐園等園區就業創業上百人,最近,社區還引進一家保安公司前來該社區擬創辦培訓基地,培訓后即向當地企業或鎮外企業推薦就業。

宋伍社區上街組56歲居民丁兆勛一家,是2014年已脫貧戶,如今3個孩子外出務工。他從去年3月份開始,就到合作社養殖場當管護員,每月工資3000元。用他自己的話說,在養殖場務工就是每天投點食和巡邏看護一下,工作任務不重每月3000元按時到手,還可以照顧好家庭兼顧好農業生產,這樣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當天,聽社區干部說合作社辣椒要及時上炕烘干,他就跑過來無償主動幫忙運鮮椒上炕。“多個人多點力量,他們社區干部都不計報酬苦得累得,我還有什麼理由再討價還價呢,大河有水小河才滿呀。”老丁朴實的話語講出了社區群眾的共同心聲。(圖/文 劉瑾、郭俊才)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