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一到家裡,就詳細了解我們的法律服務需求,調解鄰裡糾紛、提供法律援助、講解法律知識,一刻也不閑著。”
“青年律師每次來,水還沒喝一口,就幫忙把關項目合同、修改村規民約,為我們補齊短板,堅決‘清障’。”
“律師哥哥、姐姐每次來到學校,不僅會帶來生動又實用的普法課,還會送來生活和學習用品。”
……
在貴州,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充滿青春活力、堅定政治立場、掌握法律知識、熱心公益事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作貴州青年律師志願者。
“對脫貧出列的貧困縣以及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我省青年律師志願者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各項政策措施不踩急剎車,幫扶工作繼續推進。”貴州省司法廳黨委委員、副廳長、省律師行業黨委書記周全富說。
自貴州省法律援助精准扶貧項目於2017年6月20日啟動以來,按照省司法廳黨委、省律師行業黨委的安排部署,在省司法廳不定期走訪調查進行“開方送藥”、每年拿出110萬元項目實施經費等多項舉措大力支持下,以貴州青年律師志願者為主要力量,結對幫扶以20個極貧鄉(鎮)為主的貧困地區。貴州省青年律師以“青春扶貧,青年先行”為責任擔當,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服務地把脈問診、靶向治療。
吳啟剛表示:“家鄉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國家助學政策幫助我走進了大學校門。作為從江縣走出去的大學生,我要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盡己所能服務家鄉、建設家鄉。”
2020年9月4日,“開學第一課”普法小課堂在加勉鄉污扣村寨坪民族小學,開講啦!
在活動現場,40歲的貴州黔成起智律師事務所主任吳啟剛律師以普及法律常識為出發點,貼近校園、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圍繞與未成年人權益維護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點,進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引導同學們筑牢法治思維,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積極做遵紀守法好少年。
“遇到不法侵害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奮力抵抗,而是保護好自己。事后,更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或父母。”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普法小課堂學到了很多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充分意識到法就在身邊,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努力尊法、學法、懂法、守法、用法。
“家鄉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國家助學政策幫助我走進了大學校門。作為從江縣走出去的大學生,我要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盡己所能服務家鄉、建設家鄉。”吳啟剛於2000年考取貴州民族學院法學院,窘迫的家境導致他險些與大學失之交臂,幸得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助力他圓了“大學夢”。
從貴州大學法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后,吳啟剛於2015年7月成功創辦現有51名執業律師的貴州黔成起智律師事務所。
事業上卓有成就的吳啟剛沒有忘記養育自己的家鄉,他帶領黔成起智律師,幫助被拖欠工資達4年的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村民,討回薪資﹔就 “七百岩”埋岩遺址歸屬問題,依法調解化糾紛﹔把房車作為移動法律咨詢平台,深入從江縣加勉鄉各個村組開展疫情聯控和普法宣傳活動﹔組成包含7名律師的法律服務團,為一起涉惡案件提供法律援助,參加為期4天的庭審……吳啟剛用心幫扶家鄉,用情服務群眾,用力為家鄉順利脫貧提供法治保障。
馬清說:“石朝鄉的群眾不僅是我的服務對象,更是我的親人。幫助他們是我作為律師的社會使命,更是我的一份牽挂。”
在寒冷的冬日,一名年輕人踏著厚厚的積雪,把糧油送到困難群眾家中……這張照片讓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的冬天不再寒冷。
照片中的年輕人是28歲的貴州清雅律師事務所馬清律師。
當日,正在務川縣開展常態性法治扶貧走訪活動的馬清律師了解到,鑒於交通、天氣等因素,困難群眾家中出現糧油等重要生活短缺的情況。一心想要幫助困難群眾溫暖過冬的馬清,自己購買了價值千余元的生活物資,逐戶送去。
因為絕大部分困難群眾的居住地不適於車輛行駛,加之道路積雪為行車造成不便,馬清與服務地相關工作人員選擇步行至群眾家中。
於是,就有了這一張,為務川縣的冬季增添暖意的照片。
“石朝鄉的群眾不僅是我的服務對象,更是我的親人。幫助他們是我作為律師的社會使命,更是我的一份牽挂。”馬清說。
協助京竹村村民委員會制定人事聘用制度,修訂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財務制度、印章使用制度等規章制度﹔為郭成強與郭強兩弟兄,調解農村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受石朝鄉人民政府委托,就南網街工程相關案件提供法律援助,實現案結事了……馬清的真情援助,不僅讓服務地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更進一步筑牢貴州律師與服務地群眾的連心橋。
“清雅律師事務所律師服務團用真心、貼心、細心的法律服務,增添了老百姓筑夢小康的信心。”石朝鄉黨委書記肖四說,“石朝鄉結上好親戚,有了法律知識‘撐腰’,決勝全面小康不犯愁了。”
張珂表示:“我要把法治為民的理念鐫刻到幫扶工作中,用法治力量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心裡更‘敞亮’”。”
“我沒有錢。”
“我們辛辛苦苦工作,你憑什麼不付工錢?”
“各位,聽我說兩句好嗎?”
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三寶鄉司法所,35歲的貴州博文律師事務所張珂律師正在就一起勞動糾紛案進行調解。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如果你拒不支付拖欠的工資,將有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聲譽。”張珂向欠薪包工頭耐心講解相關法律規定,闡明拖欠勞動報酬的嚴重性,並勸說被拖欠工資的31位工人以理性態度依法維權。
張珂以維護雙方權益為出發點,講政策、講法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雙方當事人在司法所相關負責人及張珂的見証下,現場結清所拖欠的10萬余元工資。
“我要把法治為民的理念鐫刻到幫扶工作中,用法治力量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心裡更‘敞亮’。”張珂說。
為三寶鄉的天麻種植產業梳理和修改合同,並做出法律風險提示﹔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並幫助其爭取到應得賠償款40余萬元﹔針對服務地外出務工人員,因未簽訂勞動合同導致工資遲遲未得,開展集針對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普法宣傳活動……張珂用心幫扶,以法護航,把法治融入百姓生活,化為群眾需求,不斷提高困難群眾法律意識,引導困難群眾依法表達訴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
何啟華坦言:“脫貧摘帽不是幫扶工作的終點,我要幫助服務地完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銜接,助力建設法治鄉村。隻要群眾有法律服務需求,我的幫扶工作就不會停止。”
“何律師,你來啦?這3年多以來,你不僅每個月都會來鎮上為我們提供駐點幫扶,更通過電話、微信、郵件為我們提供不掉線的法律服務。對了,你為龍某付提供的法律援助,可幫了他不小的忙呢。”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大塘鎮司法所所長宋勇說,“我們終於實現了脫貧摘帽,你的辛苦沒有白費。”
裡中村村民龍某付因一起宅基地糾紛,與同村村民龍某榮產生沖突,導致對方重傷,經鑒定為十級傷殘。高昂的醫藥費導致本就家境窘迫的龍某付一家,更是入不敷出。
考慮到當事雙方系叔侄關系,35歲的北京盈科(貴陽)律師事務所何啟華律師結合情理法,站在雙方各自立場,就和諧共處以及對雙方以后生產、生活的益處,耐心細致的進行依法調解。
“這種宅基地糾紛在農村比較普遍,及時調解將有助於化解雙方矛盾,更有效避免悲劇的發生。”何啟華就該起案件,與宋勇所長分享民間糾紛調解心得,“民間糾紛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多由細小原因引發,且易轉化、易激化、易復發。採用調解方式化早、化小、化苗頭,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糾紛,和睦雙方關系。”
“脫貧摘帽不是幫扶工作的終點,我要幫助服務地完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銜接,助力建設法治鄉村。隻要群眾有法律服務需求,我的幫扶工作就不會停止。”何啟華說。
為服務地審查土地流轉、政企合作、公共設施建設以及承包土地等相關方面的合同文件﹔成功調解黃氏兄弟的土地承包使用權轉讓糾紛,並通過以案釋法的方式,實現調解一案、教育一片﹔就民間借貸合同、離婚冷靜期等相關內容,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群眾解讀《民法典》……何啟華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三年如一日,為服務地群眾提供精准優質法律服務。
在貴州律師中,還有很多青年律師志願者在法治扶貧路上揮洒青春的汗水,他們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實現法律法規知識入耳、入腦、入心﹔他們依托微信群、抖音等媒介,向困難群眾宣傳抗疫防疫知識以及相關法律規定﹔他們自籌資金為偏遠地區學校購買籃球架、電腦、棉被,並重建食堂﹔他們幫助易地搬遷安置點的孩子圓夢“微心願”,陪孩子們度過一個愉快的“六一”兒童節……在鏖戰貧困筑夢小康的關鍵時刻,貴州青年律師志願者勇擔時代使命,匯聚青春力量,努力為建設法治鄉村貢獻貴州律師力量。(貴州省司法廳供稿供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