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在套種中藥材。汪貴寶 攝 |
這幾天,貞豐縣挽瀾鎮店子村香椿種植基地裡一派繁忙景象,務工群眾正在進行椿樹苗套種中藥材。
挽瀾鎮店子村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定了以發展香椿、四季紅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為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加大技術服務和政策支持,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科學化規模化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村民土地租給我們,土地得流轉資金,還可以在裡面務工,他們得了雙成收入。”挽瀾鎮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楊正骨說。
該村利用坡地進行香椿套種中藥材,在創新種植模式的同時,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空間,提高幼齡椿樹期收益。
“香椿一畝一年可以產400-600斤,價格是15塊錢/斤,試驗成功了,畝產1000-2000斤,一年一畝地椿芽加四季紅(中藥材),畝產可以實現9000-15000元的收入。”挽瀾鎮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楊正骨說。
基地工人韋廷美是挽瀾鎮店子村的一名脫貧戶,她把自家土地流轉后又到基地務工,不僅實現土地收益、分紅和務工增收,還能學到種植技術。
“我來這點打工,離家又近,又學技術,土地拿租給村裡面,又得租金、又得分紅。”挽瀾鎮店子村村民韋廷美。
自基地建設以來,共帶動25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年戶均分紅1000元,帶動就業45人,其中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9戶9人,實現年人均勞務收入3000元以上。如今,店子村已形成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分紅和務工增收,合作社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多贏局面。
“通過發展香椿種植,在林下套種四季紅中藥材,通過以短養長的產業發展(模式),同時,吸納當地農戶、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有務工收入,流轉他們的土地讓他們有土地租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發展,讓農戶入股合作社,還有貧困戶分紅,這三塊收入來促進我們貧困戶的增收致富。”挽瀾鎮人大主席張洋忠說。(汪貴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