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成長規律,別讓孩子的童年隻有“成功”

2020年07月24日09:53  來源:科技日報
 

陳 曦

還記得那個“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雪地裸跑”的“裸跑弟”嗎?最近,一則來自某益智綜藝節目的“天才少年”海報,讓這個昔日的“神童”又火了一把。擁有開挂般人生的還不止是他,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抖音上迅速走紅,原因是視頻中的“16歲天才少女”一天能做2000首詩、300首以及15000字的小說。這些“神童”似乎都擁有一個“成功”的童年。

“神童”之所以“神”,一方面或確有過人之處,天生聰穎,能夠比常人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認,更多的“神童”背后,都有著一個深藏功利心的家長,“裸跑弟”一路開挂的人生,背后其實是“鷹爸”的商業化運作。

有多少望子成龍的家長,就有多少“神童夢”。望子成龍本無可厚非,但部分家長偏離了成長規律,違背常識和科學觀的育兒經,反而會抑制孩子的興趣稟賦。童年沒有第二次,那些本應無憂無慮、健康快樂的童年,如果被家長剝奪了,換來的隻有無法追回的遺憾。

十年樹木,一年結一次果,是大樹自然成材和產出的規律。同理,現代教育思想及體系,是根據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征總結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而人為制造“神童”,則是違背了現代教育規律的一種教育方式。它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讓孩子提前掌握了許多知識技能,但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違背教育理念、脫離社會發展規律,那些曾經名噪一時的“神童”,大多都已杳無音信。

一顆平常心,對於家庭教育而言至關重要。孩子在成長中是否算得上所謂的成功,不能簡單用社會功利思維來評價。在孩子的成長期,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深入了解社會、自然,培養孩子廣闊的視野,才能發掘自身愛好及特長,找到自身定位、實現自身價值。而不是按照家長的意願,在家長的選擇下早早“深耕”於一些專業領域,隻和課本、試卷、習題和那些“成功學”為伴,即便成了一時的“神童”,也會付出童年成長缺失的代價,更不意味著漫長人生中就可以一直“神”下去。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