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
從致力於建設幾百公裡外的空間站,到持續深入探測30萬公裡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裡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源於太空深處的無窮吸引力,更透露著我國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所作的執著努力——“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
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也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到人類足跡首次踏上月球、月球車首次抵達月球背面,再到掀起新一輪以火星為代表的行星探索高潮,人類太空活動的印記幾乎已覆蓋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等各種類型天體。這些探索活動有力促進了科學新發現和技術新突破,激發著人們尋求未知的熱情,也讓人類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地球、審視自身,以命運共同體的姿態去尋求更加睿智、更具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以行星為對象的深空探測之所以獲得青睞,一個重要原因是地球本身也是行星,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對行星的探測和研究,既能夠拓展和延伸人類活動空間,也有助於解開地球自身的秘密,並對地外生命的尋找產生重要影響。以火星探測為例,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是一顆承載人類最多夢想的星球。通過探測火星可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科學數據,對研究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火星一直以來也是行星探測的首選目標——從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遙遠的行星及行星際發展。正因如此,火星作為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站,更肩負著非凡的意義。
太空活動以富有挑戰性著稱,行星探索尤具高風險、高難度。起步於上世紀60年代的火星探測行動,迄今為止成功率隻有一半左右。每26個月一次的前往火星的機會,動輒以億公裡計的旅程,超遠距離的通信延時,與地球截然不同的復雜陌生環境,以及種種未知的危險,都需要通過一系列技術的突破和掌握去破解難題。一方面,必須經歷飛出地球、駐留太空和探測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啟后的技術積累,才能更好地打下火星乃至深空探測技術的基石﹔另一方面,也需要創新思路、採用新技術,去加速實現航天技術、空間科學等領域的創新和突破。這次“天問一號”任務,正是要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實現火星探測的最大價值。
人類太空探索的腳步快得驚人。短短幾十年間,就實現了從走出地球搖籃,到能夠在地球軌道上長久駐留和漫步月球,並有望在不久的未來踏上火星。“天問一號”的發射成功,還只是抵達火星的第一步,之后還需要長達約7個月的飛行到達火星,更要經歷驚心動魄的抵近和著陸火星動作,風險依然巨大。
由於火星的亮度變幻無常,讓人迷惑,加上當時科學手段還十分有限,古人隻能將這顆遙遠的紅色星球取名為“熒惑”。如今用“天問”去解開“熒惑”,揭開一個個科學謎團,無疑承載著人們的宏偉夢想和創新偉力。而映照著夢想的光芒,人類探索的腳步將一直向更深更遠的太空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