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圍繞職務犯罪檢察辦案發布第二十批指導性案例,這是監察體制改革后最高檢首次發布職務犯罪類指導性案例。此次發布的四個指導性案例中,尤其引發關注的是“金某某受賄案”。最高檢通報稱,安徽省某醫院原黨委書記、院長金某某在十余年間受賄人民幣1161.1萬元、4000歐元,因認罪認罰、積極退贓,法院採納檢方量刑建議,對其從輕判處有期徒刑十年。最高檢認為,該案是依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辦理的職務犯罪案件,具有指導意義。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重大改革舉措﹔2016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兩高”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2018年10月,《刑事訴訟法》正式修訂,將刑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適性的法律規范。事實表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優化司法資源配置、依法及時有效懲罰犯罪、加強人權司法保障,促進犯罪嫌疑人悔過自新等方面成效明顯。不過,其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如何避免“從寬”異化為“花錢買刑”?怎樣防止“同案不同判”?與普通刑事案件相比,職務犯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比例較低,存在“不敢用”“不願用”現象等等。
規范權力運行,強化監督制約是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關鍵。2019年10月,“兩高”和三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對認罪認罰從寬應當堅持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從寬”的把握等進行了詳細規范。今年5月,最高檢出台《人民檢察院辦理認罪認罰案件監督管理辦法》,對檢察官辦理認罪認罰案件的權力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措施等作出明確規定。“金某某受賄案”入選最高檢指導性案例,旨在激勵各級檢察機關積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努力使該項制度充分發揮效力﹔同時,便於辦案人員“按圖索驥”,提高司法操作的精准度和科學性。
對於公眾來說,“金某某受賄案”入選最高檢指導性案例,是一堂生動的普法課。現實中,每個人對法律的認知程度不同,“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等錯誤認識仍然存在。極少數違法黨員干部歸案后仍心存僥幸,在充分的証據面前,拒不認罪,妄圖逃避法律制裁。2019年9月6日,廣西大新縣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扶綏縣委原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陳英及其胞弟陳祺受賄一案,法院審理查明其受賄達1200余萬元,判處陳英有期徒刑13年,並處罰金150萬元。法院通報稱,被告人拒不認罪、悔罪,拒不退還絕大部分贓款,依法從嚴予以懲處。將“陳英受賄案”與“金某某受賄案”相對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何去何從,作出什麼樣的選擇,答案不言自明。由是觀之,“金某某受賄案”入選最高檢指導性案例,傳遞法治正能量,極具示范效應和價值。
深化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需要完善頂層設計,也需基層積極探索。期待各地檢察機關積極擔當作為,與監察、審判機關建立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機制,更加主動地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進一步提升職務犯罪案件辦案質效,為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貢獻更多司法力量。( 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