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教育評價必須與生命發展同步

2020年07月22日10:32  來源:光明日報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會議強調,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指出了教育評價之真義,對今后教育評價深化改革具有鮮明深刻、意蘊豐富的引領作用。如何深層次地挖掘隱性因素、發展因素和全面因素,激勵評價對象教與學的創造力釋放——這就是新時代教育科學評價的本質特征,也是其不斷創新的基本取向。其中“科學”兩字,凸顯了激勵師生獲得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含義。

突破結果唯一,注重過程本位

傳統評價觀以結果為唯一依據,過度強化了結果在整個評價中終端的關鍵地位,帶著結果至上的濃郁色彩——這進一步導致了偏重分數、輕視過程的嚴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數似乎可以“鉚定”教育乾坤。其實,分數只是冰冷、機械的數字符號,它后面還有更豐富的意蘊,需要評價主體多視角、多向度地辯証看待。

學習的成果,是一個多重努力的參與過程,也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語商等多因素的融入並決定,分數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種結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觀到的智商的結果——分數,然而潛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發現的共同培育著智商的情商、志商、語商等一系列素養。例如,學生的成長不但源自智力活動,而且,更深層次的是取決於情感凝聚的熱切度和專注度,取決於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決於語商表達的確切度和精彩度。沒有一個學生僅僅憑借著智商之高度,就能夠克服學習過程中的艱難險阻、贏得貫穿過程始終的最后成就。因此,優秀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符號,教育評價不能止步於分數,還要科學評價學習主體是否享受活動過程中的情意態度、生命活力乃至質疑批判。否則,難以可持續地升華到更高級的新一輪課程學習中。

過程評價較之於結果本位要困難得多。但我們要在不偏廢分數的評價結果的同時,更要對生命發育和成長的過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長給予特別的關注。“結果本位”與“結果過程兼顧”是區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辨別偽教育與真教育的試金石。

探索增值評價,激活教師生機

增值評價屬於新鮮的前衛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當代教育評價之父”的拉爾夫·泰勒的思想為理論基礎,根據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進步幅度來評價教師的績效,而不是僅僅以單純的考試分數。增值評價強調的是學生進步的增幅,而不是單調、機械的數字﹔強調的是學生較之原有學業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靜態、固化凝止的數量符號。這正如另一位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本杰明·布魯姆所說:衡量學校好壞的唯一標准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的幅度。正因為這樣,增值評價決然不同於終端式鑒定評價。

在具體操作上,涉及教學創造力的增值。即將學生原有基礎納入增值評分范圍,以其比較學生在接受教師教育后成績的增長幅度。增值評價分,有點復雜:首先根據原有基礎得到一個輸入值,然后根據學生受教育后的成績得出一個輸出值,輸出值與輸入值之間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輸出值-輸入值。增值評價開展得並不普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最初的“原始分”和接受教育后的“原始分”,如何轉化為“標准分”比較困難。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評價”,以待逐漸推進、改進完善、方便操作。

然而,增值評分法的引入,給我們洞開了考察教師教學力的一扇新視窗。畢竟,我們對考試成績的分析,太執著於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傳統數據鏈的一成不變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評價的積極作用在於拓展教學評價的多渠道,消解了評價的種種遮蔽,敞亮了評價之眼的洞察深度。其一,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甄別和選拔,更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之方法,激發教育教學活力和積極性。其二,最大限度地釋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完滿享受學習的高峰體驗。其三,真正有助於教育公平的落實,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創新活力的迸發和科學化發展。從發展的意義看,增值評價確實擁有可以期待的遠景,有待教育評價界的切實努力。

健全綜合評價,注重生命全面成長

綜合評價是針對學生、教師或學校,建立一個進行測評的指標體系、利用一定的方法或模型而作出的總體判斷。其核心在於:要對評價對象作出系統、全面和完整的評判。

當前正在進行的高考綜合評價改革就是如此,也即“三位一體”測評: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和統一選拔考試,簡稱“三位”﹔“一體”就是“三位”綜合成一個結果:考上大學。“三位”各自所佔的比例由高校自己決定,但是,目前規定高考分佔比不得低於50%。原則上,三者分別是:學業水平測試佔10%,綜合素質評價佔30%,高考總分佔60%。這種綜合評價,將平時測試和集中高考、知識測驗和能力考查、記憶鑒賞能力與才藝展示和思想表達綜合在一體考查學生,給學生以對自我進行立體展現的機會。

“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與傳統單一評價方式相比,有進步,令人耳目一新。它彌補了單純以高考分數選拔學生的狹隘性和片面性,拓寬了高考選人的多元化途徑,強化了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錄取中的應有作用。更為深遠的是,正在引導學生自覺走出全面發展、全人格成長、全要素和諧生長的創新路徑﹔同時,又不偏廢學生或已經獨具或已經形成的特色特長。暫且不說這種綜合評價是不是高考錄取的最佳方案,至少具有創意的評價導向,為新時代高考評價改革蹚出了一條值得一試的新思路。

新時代教育評價觀:以生為本,面向實踐

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的《改革方案》,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新時代的教育必須有內涵豐富、充滿鮮明探索精神的開放式科學評價,后者應該與學生生命的茁壯成長匹配、與精彩紛呈的教育實踐匹配。新時代活力無限的新教育,必須探索並完善立體多元、行之有效的評價標准。這樣,才能促進而不是斫削“人”的蓬勃發展。

科學的評價觀必須與生命的發展同步。人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特點,應當給予高度的尊重。學生作為學校教育流水線上的“標准件”已成過去,明日,學生將被作為栩栩如生、思想深刻、特色鮮明的人來參與社會實踐。人的成長,就其縱向而言,本然具有過程性和發展性﹔就生命呈現狀態而言,有浮出水面的顯性品質與潛存水底的隱性品質﹔如果凝聚為商數來表示,就有志商、情商、智商、語商等各種因素的綜合。生命的獨特性,需要我們運用更加富有前瞻性的評價來對待,突破種種固化評價標准。評價的終極目的,是激勵人的新進步、新發展和新成長,因此,評價不能拘泥於一時或表面的標准。

科學的評價觀必須與未來教育的實踐同步。新時代伴隨著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區,改革的復雜性、可能性和超越性都將增強,不確定性、風險性亦將提升。前瞻教育改革開放的遠景,不能用以往既定的標准來斫削未來自有特色的學校教育實踐。面對實踐樣態趨向多元豐富,評價觀自然應當與時俱進、蛻舊更新﹔未來之教育需要適應未來之評價——隻有在兩者的良性互動中,新時代的教育與評價才能持續創新、走向更高境界。

(作者:潘涌,系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