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的素質和能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長期的組織培養和實踐鍛煉形成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是提高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必不可少的金鑰匙。
加強思想淬煉,鑄牢初心使命
“感動中國”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犧牲后,繼任的百坭村第一書記楊杰興帶領村干部和群眾做大主打產業,培養特色養殖等“短平快”項目,2019年底百坭村脫貧摘帽。在廣西百色,一大批和楊杰興一樣的黨員干部,用擔當實干的行動和實績告慰戰友。
去年以來,百色共舉辦宣講報告會800多場次、培訓班100多期,開展“比忠誠、比情懷、比擔當、比奉獻,看是否自己都做到”學思踐悟主題活動,推動“文秀精神”深入人心,強化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要向文秀書記學習,時時刻刻為群眾謀福利,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近日參加“學文秀、爭優秀”體驗教學活動的田慶社說。“90后”的他在帶領一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后,轉戰另一個貧困村繼續“啃硬骨頭”。
通過加強思想淬煉,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才能在工作實踐中提升能力。
提升理論修養包括兩個方面含義,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干部,淬煉干部,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治理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黨員干部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並將之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使得干部隊伍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治理的理論。國家治理是有一系列理論支撐的,干部要通過學習有關治理的理論提高自己的治理能力。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共產黨人的支柱和靈魂,是激勵干部前行的動力。從提升治理的角度來說,干部堅定理想信念還包括要堅信和奉行關於治理的理念。這種理念一是治理為民,二是治理靠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提升治理能力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更可靠的安全感、更強烈的幸福感。人民群眾是國家治理的主體,要通過完善制度保証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加強政治歷練,夯實政治能力
陝西省商洛市洛南縣王村,一場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正在展開。老黨員賀建民感慨地說:“我好像重新回到自己剛入黨時。今后我還要繼續發揮余熱。”
注重培養政治品格,把黨性教育融入“三會一課”、主題黨日之中,王村的做法是商洛市開展“黨員+”融合教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商洛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啟動實施“黨員+”融合教育,推動黨員教育與干部群眾教育雙向融入、基層黨建與中心工作雙向融合。
在柞水縣,各行各業建立起的新時代講習所,讓黨的聲音傳遍全縣的每個角落。在商南縣,黨的惠民政策、農村實用技術、道德模范先進事跡等,通過各種平台,被推送給黨員干部,營造了深厚的學習氛圍……
提高干部的治理能力,必須加強政治歷練。
一要培養干部的政治意識,引導干部從政治上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要善於把握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方向,把握好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這“兩個大局”,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從政治上做好相應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這就需要在研究制定政策時把握政治方向,謀劃推進工作時貫徹政治要求,解決矛盾問題時注意政治影響。
二要對干部進行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的鍛煉。一個班子強不強、有沒有戰斗力,同有沒有嚴格的黨內生活密切相關。一個領導干部強不強、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經受過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密切相關。進行嚴格黨內政治生活的鍛煉就要進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黨的基本知識和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教育,引導干部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此外,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黨員、干部必須嚴於自我解剖,對發現的問題要深入剖析原因,認真整改。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干部經受了黨內政治生活的洗禮,形成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加強實踐鍛煉,善於攻堅克難
2016年,大學畢業的張鵬到江西省南昌縣幽蘭鎮東聯村擔任大學生村官。
當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正在開展,每位村干部都分配了入戶任務。張鵬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主動跟著村支書入戶。白天走村入戶,晚上錄入信息,為了節省時間,甚至在村部安了家。閑下來時,他就扛個大掃把,去村裡打掃衛生。趁著給一些老人搭把手干活的工夫,他連比畫帶猜,逐漸學習了地地道道的方言。
2018年,村裡啟動了改水改廁工作。張鵬挨家挨戶了解情況收集意見,又和技術人員多次商量,最終提出了集裝箱式一體化安裝建議,工作如期完成。
2019年,東聯村24戶49人全部脫貧,村裡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而張鵬,已是東聯村村委會副主任。
提升治理能力必須加強實踐鍛煉。要在矛盾問題集中的地方、危難險重的任務中、紛繁復雜的局面中檢驗和錘煉干部的治理能力。
一要加大干部到基層一線、艱苦地區和急難險重崗位鍛煉的力度。建立和推行年輕干部服務基層制度,採取扶貧、支教、建立聯系點等多種方式,組織年輕干部深入實際、服務基層。選派年輕干部到西部地區、革命老區、老工業基地、重點工程、信訪崗位任職或挂職。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務、應對重大事件中鍛煉年輕干部。近年來,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了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這些干部特別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層,學會了做群眾工作,在實踐鍛煉中快速成長。
二要強化干部對制度的執行力。治理能力首先體現在制度執行力上。治理體現為國家、地方和基層三個層級的治理。這三個層級都有制度執行的問題。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干部處於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項制度的“最初一公裡”,地方干部處於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項制度的“中間段”,基層干部處於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項制度的“最后一公裡”,隻有推動三個層級的干部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才能提高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各項工作能力和水平,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真正的福祉。
加強專業訓練,成為內行領導
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小橋村的雷永軍,曾是致富能手,因此全村人選他當“領頭雁”,帶領大家一起富。當上了村干部,雷永軍卻有了煩惱:應該怎樣治理,才能壯大“雁陣”呢?高中畢業后將近30年沒有摸書本了,遇到難題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
好在雷永軍的煩惱,最近迎來了轉機。今年起,針對農村社區基層干部學歷層次偏低、綜合素質不高的問題,青海省委組織部正式啟動“村(社區)干部學歷素質提升工程”,依托青海廣播電視大學及州縣教學點,計劃用3年時間分批次對全省4146個行政村和474個社區符合報讀條件的干部進行大專學歷提升和素質能力培養。5月初,有感於“本領恐慌”的雷永軍和其他739名學員,一起拿起書本走進課堂。
治理工作的許多領域專業性很強,不具備專業知識就很難做好相應的工作。比如,做好疾病預防控制、衛生事業管理、應急救援等治理工作,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外行領導內行就可能出現治理失誤,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增強綜合能力和駕馭能力,必須學習掌握分管領域的專業知識,使自己成為內行領導,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現治理工作的失誤。
做好專業訓練,提升專業治理能力,一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根據崗位特點和職業需求等實際工作要求,開展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的靶向培訓和精准培訓,讓干部及時、全面、系統地了解新知識、學習新本領、開拓新視野,提升其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作風、專業精神,努力提升專業治理能力。
二要進行專業訓練。專業訓練包括模擬專業訓練和實戰專業訓練。比如通過模擬新聞發布會提高干部的新聞專業素質,提高干部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通過防洪抗旱、抗震救災等桌面推演和情景模擬訓練干部應急救援的專業能力。
三是選拔專業人士進入專業治理部門的決策層,有利於做出更科學、更專業的決策。2020年7月份湖北省出台《關於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省市縣衛生健康部門試行設立公共衛生總師,各級疾控中心主任由同級衛生健康部門領導班子副職兼任,疾控機構設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特設崗位。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體現了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相信這種變革對於改進衛生事業的治理會有重要意義。【洪向華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