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已行至民族復興的關鍵一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受到打壓,是早晚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信,從容應對。面對偏見,用事實說話﹔面對壓力,用能力說話﹔面對挑舋,用行動說話。
近日,美方不顧中方嚴正交涉,執意將美國會通過的所謂“香港自治法案”簽署成法,惡意詆毀香港國家安全立法,並威脅對中方實施制裁。我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方干涉內政的粗暴之舉,表示將對美方相關人員和實體實施制裁。對等反制行動迅速、態度果斷,傳遞出鮮明信號:中國不惹事,但也決不怕事。
近段時間,面對日益失控的疫情和日益臨近的大選,美國政客打“中國牌”的沖動愈發強烈,攻擊抹黑、煽風點火之舉再度升級。或是翻炒所謂“南海仲裁案”,煽動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或是拿兩岸關系做文章,故伎重施“對台軍售”﹔或是不遺余力抹黑我國民族和邊疆政策,對我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所謂制裁……各路人士輪番上陣,反華議題花樣迭出。如果說大選之年爭打“中國牌”,已經成為美式政治四年一度的標准“戲碼”,那麼今年的局面則更給人群魔亂舞之感。全方位“圍剿”,映照出西方政客歇斯底裡的癲狂,也讓人愈發看清國際政治的殘酷本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很大程度上,這就是我們眼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有人來挑事、鬧事、搞事,怕是沒有用的。事實上,新中國70多年一路走來,遭遇的內外挑戰、摩擦打壓一刻也沒有停歇,也正是在與各種艱難險阻的不懈斗爭中,這個成立於冷戰格局初成之時的新生共和國,一步步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全球力量不斷調整是歷史演進的結果,但很顯然,面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尤其是當美國這樣的世界頭號強國自身結構性矛盾積重難返,深陷種族歧視、貧富分化、價值觀撕裂等治理旋渦中難以自拔之時,對外挑起爭端、轉嫁矛盾的意願便與日俱增。某種意義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固然有國家間力量此消彼長、國際秩序深度調整的因素,但一些國家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的迷之堅持,無疑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種種現實挑戰的深層誘因。美國一些人抱定零和思維不放,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中國,不僅給兩國交往頻頻制造障礙,更給地區乃至全球局勢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回望大國興衰歷史,新興國家在崛起的關鍵性階段,往往會與守成國家發生國家利益的激烈碰撞,無一例外地會受到極力打壓。這與意識形態差異關系不大,而是必然遇到的“成長的煩惱”,也是發展歷程中繞不開的“坎”。今天的中國已行至民族復興的關鍵一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受到打壓,是早晚的問題。事實上,自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我們遇到的來自外部的挑戰和麻煩,無不與此有關。科技戰、貿易戰,乃至眼下圍繞新冠病毒的輿論戰,都是這種挑戰的繼續。無論我們願不願意,在美國的官方話語表述中,中國都已被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其打亂中國發展進程的意圖暴露無遺。向前看,這種打壓也許還有別的花樣,但不管怎麼樣,天塌不下來。對於我們來說,既不要心存僥幸,也不要驚慌失措,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信,從容應對。面對偏見,用事實說話﹔面對壓力,用能力說話﹔面對挑舋,用行動說話。
奮斗之路道阻且長,注定不會一馬平川。風險挑戰無處不在,隻有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一方面要堅定必勝信心。要深刻認識到,我們不斷“被盯上”,恰恰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發展態勢蒸蒸日上。一些人越是焦慮、越是害怕,越說明我們路走得對、發展得好,就越要強化戰略定力,保持發展節奏,“像屹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巋然不動,馴服著它周圍海浪的狂暴。”一方面要堅持底線思維。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始終保持高度警惕,防止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做到既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滄海橫流,方顯本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穩扎穩打,善作善成,我們就一定能戰勝各種重大風險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見証過中美關系發展歷程的布熱津斯基曾經指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兩個大國——一個當前的大國與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聯結在一起。”不知當前美國一些人能否從這樣的真知灼見中汲取一些智慧,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以合作化解沖突,以理性管控分歧,在尊重彼此核心關切、懂得維護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施展“戰略想象力”,方能走出戰略迷誤,享受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的和平與安寧。這,正是中國一直致力於,也將不斷推向前進的事業。( 張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