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邵庭
脫貧戰正酣,夜校燈火明。近年來,按照省委主要領導“共青團要把夜校辦到農村去”的要求,團省委聚焦少數民族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以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單位,開辦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368所,幫助貧困群眾“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了黨委政府充分肯定和群眾熱烈歡迎。
“把夜校辦到農村去”是我黨辦夜校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繼承、發揚,真正體現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工作方法,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貴州決戰決勝、同步小康關鍵時刻,開辦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切實增強了群眾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提升了生產生活技能。實踐充分証明,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和“加油站”。接下來的鄉村振興,更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技術、知識支撐,夜校必將大有作為,煥發無限生機。
“把夜校辦到農村去”必須牢牢根植群眾、依靠群眾。無論是服務脫貧攻堅,還是助推鄉村振興,“為群眾服務”都是夜校不變的宗旨。夜校的辦學目的、教學內容都要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急,因材施教、按需施教,讓貧困群眾自覺感恩奮進,不斷增強“造血”功能,拔掉窮根、奔向小康。
“把夜校辦到農村去”必須不斷提升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夜校教師和志願者直接面對群眾,需要對群眾懷有深厚感情,需要了解群眾、懂得群眾,從而才能得到群眾認可,推動夜校工作順利開展。夜校教師和志願者要虛心向農村技師和廣大群眾學習,把知識和技能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傳授給群眾,讓越來越多群眾參與到夜校中,在教與學中共同進步。
“把夜校辦到農村去”必須堅持常學常新、改革創新。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已經成為貴州共青團組織和廣大青年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平台。隨著群眾需求不斷變化、知識技能更新迭代,夜校自身也需順勢而為、因勢而變,不斷適應滿足群眾需求,在深化改革中夯實基層基礎、增強凝聚力,成為群眾歡迎的“群眾課堂”。
農村夜校天地寬,農村群眾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