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黨建+”模式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2020年07月15日08:40  來源:貴州日報
 

7月初,走進鎮遠縣都坪鎮下屯村養殖基地,隨處可見活蹦亂跳的大公雞。61歲的貧困戶莫前亮正在基地打掃衛生,這個工作讓他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以前我們鼓勵群眾發展產業,但由於缺技術、缺資金,加上抗風險能力不足,很多群眾都不敢輕易嘗試。”下屯村黨支部書記龐祥說,“自從村黨支部帶頭發展林下養雞后,群眾看到了希望,個個都想搞產業了。”

近年來,全省各地深入推進抓黨建促決勝脫貧攻堅工作,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探索創新“黨建+”模式,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激發脫貧動力,讓群眾搭乘致富專列,繪制幸福底色,凝聚起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

“黨建+產業壩區” 助力產業革命

連日來,江口縣太平鎮岑忙村壩區迎來蔬菜豐收,菜農一邊採收蔬菜,一邊分揀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岑忙村成立了壩區產業黨支部,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村裡的蔬菜產業發展起來了,大家的干勁也更足了。”太平鎮岑忙村黨支部書記楊雲龍介紹,“人心不齊,壩區產業黨支部站了出來﹔土地流轉受阻,支部黨員分頭動員﹔闖市場需要合力,集體經濟合作社來幫忙﹔種植需要技術,壩區專家扛起大梁……”問及成立壩區產業黨支部的好處,楊雲龍如數家珍。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發展是關鍵。按照“產業相近、區域相鄰”的原則,江口在全縣24個產業大壩成立了19個壩區產業黨支部、2個聯合黨支部,並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打破區域界限,建立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壩區黨組織為紐帶、產業黨小組為基礎的新型基層組織體系。

產業鏈延伸到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在深入推進實施農村產業革命過程中,貴州將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堅持把黨建引領壩區產業發展各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統籌整合壩區勞動力、耕地、技術和資金等資源,把產業黨支部建設成為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堅強戰斗堡壘,實現“一個壩區一個支部、一個基地一批人才、一個產業一面旗幟”的目標。

“黨建+勞務輸出” 開通致富專列

6月21日,一場由黎平縣人社局與杭州市下城區人社局聯合舉辦的招聘會,在黎平縣南泉文化廣場舉行,現場,各企業展位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前兩天,我在村裡的就業扶貧微信群裡看到招聘信息,就業地點有杭州、上海,都是我喜歡的城市,希望能在這次招聘會上找到自己心儀的崗位。”招聘會上,黎平縣水口鎮大斗村今年剛畢業的貧困大學生姚希美正對照自己條件,仔細閱讀崗位要求。

姚希美口中的就業扶貧微信群是黎平縣以黨建引領勞務輸出、搭建貧困群眾致富專列的一次有益探索。

為了實現防疫、脫貧“兩不誤”,黎平縣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搬遷群眾、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各類求職人員為對象,由縣級定點、鄉鎮統籌、村級落實的“黨建+勞務輸出”專題活動,縱深推進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同時,在全縣26個鄉鎮(街道)403個行政村812個黨支部成立勞務輸出工作組,發動村“兩委”、第一書記、駐村干部、網格員,對農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就業能力、健康狀況開展地毯式摸排,精准掌握返崗務工需求,做好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集中輸出地的就業崗位收集,為有就業需求的群眾做好信息與出行服務。

“對有就業崗位的群眾,我們精准登記就業地點、企業名稱和返崗時間,積極組織返崗保障工作﹔對沒有就業崗位的群眾,我們摸清就業意願、專業特長和過往工作經歷,充分運用大數據平台,為他們推薦工作崗位。”該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累計9.18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萬余人。

就業扶貧穩人心,長效脫貧惠萬家。貴州各地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把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引領優勢轉化為組織動員優勢,大力推進有組織的勞務輸出,當好就業信息“宣傳員”、技能培訓“服務員”、后勤管理“保障員”,確保務工人員輸得出、干得好、穩得住,幫助貧困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實現長效脫貧。

“黨建+基層治理” 繪制幸福底色

走進榕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車民街道臥龍社區,路面干淨整潔,綠化清新悅目,房前屋后井井有條。不遠處,49歲的黨員潘進智佩戴著黨徽和紅袖章,正在小區巡邏。

“這條幸福大道是我認領的路段,長約400米。”潘進智向記者介紹,“我主要負責這條路的環境衛生,管理車輛停放和佔道經營等問題,確保道路整潔通暢。”

在臥龍社區,像潘進智這樣的黨員護路員還有很多。

為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適應“新市民”生活,臥龍社區結合黨支部規范建設年的總要求和黨員實際,探索實施黨員“五個認領”機制,即黨員認領一條路,落實日常保潔工作,管理違章亂停亂放和路面佔道經營等問題﹔黨員認領一塊地,清理綠化帶雜草和垃圾﹔黨員認領一堵牆,巡邏防護牆和護坡,及時監測塌方隱患﹔黨員認領調解員,化解矛盾糾紛,調節鄰裡關系﹔黨員認領志願服務,幫助困難搬遷群眾解決生活難題。

“我們社區的群眾都是從農村搬遷來的,剛開始,大家不適應新生活,主人翁意識不強,社區工作開展比較困難。”臥龍社區委員會書記譚炯坦言,變化發生在“五個認領”機制推行之后。

“黨員干部積極主動參與社區建設管理,在服務群眾、凝聚群眾中爭先鋒、作表率﹔群眾在黨員的示范帶動下,不斷提升主人翁意識,主動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社區面貌有了巨大轉變。”譚炯說。

搬出大山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的起點。

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貴州下足“繡花功夫”,完善保障措施,堅持以安置點黨的建設為引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選優配強黨員干部隊伍,切實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和基層治理水平,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社區治安服務等體系,讓搬遷群眾住得安心、過得放心、充滿信心,加快實現從農民向“新市民”的轉變。(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華姝)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