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稻粱 無愧稻粱

2020年07月14日09:0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我們常講,不為稻粱謀,就是要做更有意義的事,為生民計、為天下計,不可貪戀祿位,陷於物欲之中。《元史》記載過董文用的事跡,董文用公心為官,政績卓著,深為忽必烈所信任。當時的丞相安童曾贊揚董文用:“董尚書真不虛食俸祿者。”一句看似很普通的評價,卻彰顯了董文用嚴守官德、恪盡職守、鞠躬盡瘁的形象。這也告誡為官者,食俸祿就當率先垂范、無愧稻粱,就該對得起自己的職責、對得起自己的使命。

無獨有偶。《元史》中也記錄了郭守敬的事跡,郭守敬自幼便“生有異操,不為嬉戲事”,精通算數和水利,他一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所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和治理的河流數以百計。元世祖稱贊他“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意思是說,郭守敬勤奮敬業、無愧俸祿,是擔當任事的楷模。人要生存生活,離不開稻粱。但絕不能“隻為吃米而活著”,尤其是為官者,應當把崗位作為立足點,追求更高的境界,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代名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物質利益,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境界,展現了忠於職守、無愧稻粱的崇高風范。據史料記載,范仲淹每日睡覺前,一定要自我檢查一番:看看這一天日常開銷和所做的事,是否和自己的俸祿與職責相稱。如果相稱,他就能酣然入睡﹔否則,就夜不能寐,次日一定想方設法將前日不足之事盡可能加以補救。

我們黨自成立之初,就有著崇高的追求,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當作初心和使命。在共產黨人看來,不為稻粱、為國為民是天職、是本色、是黨性。一輩子追求大我,摒棄小我,便可無愧稻粱,無愧人民公仆、民族脊梁和時代先鋒的稱號。

新中國成立后,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部長、“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談到,要 “做‘焦官’不做大官”。焦官,即不掙錢的官。他還說,“官”而不“焦”,天下大亂﹔“官”而“焦”了,轉亂為安。做“焦官”,是老一輩共產黨人給我們留下的警世恆言。許許多多的共產黨人,做官不為自身謀,一心隻為黨的利益計,甘心過簡單朴素的生活,從而留下亮堂堂的名節、響當當的口碑。

然而,當下仍有少數黨員干部境界不夠高,缺少了從政干事應有的大格局。有的隻想著為稻粱謀,處處考慮自己的“小九九”,沒有利益可圖就搞“為官不為”﹔有的工作積極性不高,缺少事業心責任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不起自己那點“俸祿”﹔有的自我約束不嚴,缺少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工作觀。這些斤斤計較於個人利益的黨員干部,忘記了初心使命,忘記了黨性政德,必然會失去應有的格調和氣節。

事實証明,正是精神與信仰、道義和品性,讓一代代共產黨人無私奉獻、奮斗不止。作為黨員干部,應心胸開闊、志存高遠,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這樣,面對別人評價時,方可贏得“不為稻粱、無愧稻粱”的贊譽。(桑林峰)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