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絕不能誤人子弟,要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好教學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勤勤懇懇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用愛心讓山裡的一棵棵幼苗茁壯成長,讓山裡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這是劉正國常用來鞭策自己的一句話。
1988年至今,劉正國先后在五個學校任教。2002年,他被評為息烽縣優秀教師﹔2009年9月,被評為息烽縣“兩基”先進個人﹔ 2013年9月,被評為貴州省“最美教師”﹔2014年9月,被評為貴州省“優秀教師”﹔2019年“七一”期間,被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同年,被授予“全國模范教師”稱號。
“關愛一個學生,幸福一個家庭﹔教好一個學生,將改變一個貧困家庭。”32年來,劉正國兢兢業業,扎根鄉村一線,堅守教師崗位,為鄉村教育事業竭盡所能,為深山裡的孩子們帶去知識,為貧困的家庭帶去希望。
平凡崗位 默默耕耘
1988年,劉正國從安順師范學校畢業,在息烽縣小寨壩鎮田興小學當了一名鄉村教師,這是他32年教學生涯的起點。
當時,田興小學校舍破敗,設施簡陋,連基本的食堂廁所都沒有。劉正國要求學生早上八點到校,自己則天還沒亮就從家裡出發去學校。了解到學生基礎差后,他主動為他們免費補課。在生活、教學條件都艱苦的情況下,劉正國教出了兩名考上縣重點中學的學生,打破了田興小學多年來無人考取重點中學的紀錄。
1995年,劉正國被調到三交希望小學任教。1998年,他被調到息烽縣溫泉小學興隆教學點任教並任校長。
任教期間,劉正國重視素質教育與道德教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創辦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帶領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舉辦學校國防教育文藝匯演,引導學生釋放天性﹔結合當地特色,因地制宜開發“鄉土課程”﹔與時俱進,將“互聯網+”引入課堂教學﹔建立教師管理制度,以身作則,帶領教師隊伍不斷發展、進步。
興隆教學點撤並校之后,劉正國主動響應省政府“貴州脫貧攻堅,教育扶貧”、“三區支教”的號召,申請前往偏遠的遵義市習水縣永勝小學支教。永勝小學位於一個群山環繞、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偏遠山村,距習水縣縣城約165公裡,距離遵義約185公裡。
劉正國去到永勝小學時,學校有教師9人,其中有3名代課教師,全校學生195人,其中1至6年級有學生164人,留守兒童115人,佔比70%。當時,支教條件差,學校沒有宿舍,劉正國租用村民的房屋,與村民家搭伙生活。教室裡的課桌椅陳舊破爛,有的桌子沒有桌箱,學生隻能把書包挂在板凳上,或者放在地上。
提及支教的決定,劉正國說,“我想要把知識帶到更多的貧困地區,去幫助當地的孩子們走出大山,迎接更美好的未來。同時,我也想通過愛心公益人士來幫助當地的貧困家庭。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才決定去永勝小學支教”。
支教結束后,劉正國回到了息烽縣溫泉小學安清教學點任教,並繼續進行公益助學行為。
關愛學生 播種希望
在教學生涯中,劉正國視生如子,有的孩子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有的孩子父母重病無力醫治、有的孩子是寄宿他人家的留守兒童……面對這些有困難的學生,劉正國總是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在他們的人生中播種希望。
2010年11月8日,四年級學生阮領因突發疾病被送進醫院。診斷下來屬先天性心臟病,需開刀處理,醫療費要幾十萬元。阮領家是低保戶家庭,父親是殘疾人,母親多病,家中經濟拮據。得知此事后,劉正國鼓勵全校師生捐款,並於當晚寫下《獨臂父親用愛撐著患兒過冬》一文,呼吁社會力量幫助阮領,該文於同年11月24日刊登在《貴陽晚報》。看到報道后,時任息烽縣挂職副縣長李浩然來到阮領家中,把阮領送到北京的清華大學附屬醫院治療。半年后,阮領康復出院。
這一突發事件深深地影響了劉正國。他開始家訪每一個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與家庭條件,並通過各種渠道聯系慈善組織與愛心人士,呼吁更多的社會力量來幫助學生。
2012年6月4日,初二學生李兵的母親患尿毒症不幸去世,其父親已於一年前患病逝世,李兵成了孤兒。得知此事后,劉正國倡議全校師生幫助李兵,並通過學校網絡向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發出《愛心倡議書》。學校師生共為李兵捐款1355.80元,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相繼為李兵捐款18000余元,最終幫助李兵重返校園繼續學習。
“劉校長,快點來,三年級的楊貴同學生病了,嚴重得很。”2012年10月18日,劉正國正在上課,突然有人敲門大喊。劉正國迅速跑去三年級教室,背起楊貴向鎮醫院跑去。經過半小時搶救,楊貴轉危為安,醫生說,“孩子得的是蛔虫鑽膽,幸好老師送得及時,再晚一點就真的危險了”。
2014年6月9日,大雨瓢潑,山洪暴發。早上7點50分,劉正國到各班教室清點學生人數,發現有20多名學生未到校。考慮到山洪危險,劉正國一邊通知家長,一邊去尋找孩子。幸好,這群孩子被湍急的河水攔在了路上,見狀,劉正國連忙過河,把學生一個個背過河,安全護送到校。
……
熱心公益 助學圓夢
教學生涯中,劉正國始終熱心公益,關愛留守兒童,借助個人與社會的力量去幫助學生。在興隆教學點任教期間,劉正國利用每周一、三、五中午的一小時時間,讓留守的學生與外出打工的父母視頻對話。為了讓學生拓寬視野,劉正國聯系東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貴州大學等學生團隊寒暑假到學校搞社會實踐,還聯系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助學幫扶。
支教期間,劉正國聯系愛心人士資助了習水縣當地的四所小學——青龍小學、鳳凰小學、黃村小學、永勝小學,為學校更換桌椅、捐贈設施、贈送文具。同時,劉正國挨家挨戶走訪貧困學生,聯系愛心人士進行幫扶資助。
劉正國有一本厚厚的“愛心誠信賬本”,多年來,他堅持記下了每一筆資助款項的時間、金額和去向。劉正國說:“這本記賬本,記錄了資助留守兒童的‘愛心助學款’約15萬元,還有社會人士為青龍、鳳凰、黃村、永勝小學和興隆教學點、安清教學點6所學校捐贈的價值約120萬余元的物資。”
2020年初,疫情突發,劉正國主動加入安龍村黨員干部疫情防控義務宣傳隊,走村串寨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為居家疫情防控的老百姓送糧油和生活用品。與此同時,劉正國還是學生的線上學習教員、作業輔導員、居家學習疫情防控宣傳員。他結合學生的學習和個性實施“一人一案”,確保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到“停課不停學”。
疫情期間,吳順利和吳秋秀、吳愉馨等3名貧困留守兒童家裡沒有電子設備支持線上學習,劉正國了解后,便聯系上海的陶女士、海外的丁慕淇等愛心人士,“一對一”地對3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使孩子們的線上學習得以順利進行。
談及多年來的愛心公益資助行為時,劉正國說:“隻要能讓山裡的孩子上學讀書,隻要能讓山裡的孩子們走出大山,隻要心中愛著山裡的孩子,苦點累點算什麼?再苦再累都值得。”
“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就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選擇了教育就是選擇了清貧,選擇了教育就是選擇了奉獻,我甘願堅守這這塊貧瘠的沃土,因為它使我的心靈富足。”在劉正國看來,看著孩子們走出大山,將來為國家、為社會、為家鄉做貢獻,這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