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袁航
“和學校實訓基地學習的實操內容差不多,我相信很快就能適應崗位要求。”7月11日,作為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貴陽軌道訂單班”首批8名入職貴陽市城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的應屆畢業生,熊鑫經過幾天崗前培訓后,對崗位工作充滿了期待。
“受疫情影響,今年畢業的119名訂單班學生將分批入職貴陽軌道公司。第一批是學車輛駕駛專業的,實操性強,需要提早入職熟練掌握崗位技能。”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分院院長倪偉說,自2013年以來,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就與貴陽軌道公司展開合作,以軌道交通分院為人才培養基地,通過“訂單班”模式為軌道公司輸送了400多名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
據介紹,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從大二開始在全校選拔,學生通過企業考核后才能進入“訂單班”。在“訂單班”,學校以企業文化引導學生,以企業標准訓練學生,以企業制度規范學生,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學校聯合企業打造實訓基地共同教學,打通理論與實踐的“最后一公裡”,讓學生更符合企業的需求。
特殊畢業季,就業形勢復雜嚴峻,貴州一些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的“訂單班”定制化培養學生,實現畢業即就業。
所謂“訂單班”,是企業將人才培養與儲備工作前置到學校,在相近或社會通用專業中選拔在校生組成專業性很強的班級。學校按照企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需求組織教學,既有效提升了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也保障了企業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穩定輸入。
在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訂單班”學生一進校就和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畢業后,經考核合格,就業協議就轉成勞務合同,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職、畢業即就業。
貴州工職院副院長梅鬆說,2016年,貴州工職院和瓮福集團、榕江縣政府共建“瓮福—榕江訂單班”,三方合力通過“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在班上既學到了理論知識,還增加了實踐經驗,而且畢業就入職了,根本不用擔心找工作的問題。”今年剛從“瓮福—榕江訂單班”畢業的蒙見深,原是榕江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已入職瓮福集團。他說,在公司領導和同事的熱心幫助下,很快進入了角色,“現在有了收入,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了”。
當然,進入“訂單班”的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學生們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家都很珍惜這個機會,特別是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更是將其視為改變人生的窗口,所以‘訂單班’的學生都很拼。”貴州工職院校企合作與招生就業處處長陳怡說,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了“訂單班”的管理辦法,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每學期通過獎懲機制激勵學生,確保為企業輸送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
據了解,今年貴州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措施提出,要擴大“訂單班”畢業生就業規模,實現“訂單班”就業人數不少於1萬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也鼓勵支持部委屬高校和地方高校“訂單式”培養西部地區專業化人才。
梅鬆認為,從長遠看,辦好辦優“訂單班”,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提前謀劃。一方面,我國是制造業大國,需要大批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另一方面,職業教育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每個專業都應有企業作支撐。學校應走出去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業的發展情況,倒逼教學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培育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