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讓天災絆住脫貧攻堅的腳步

2020年07月10日09:19  來源:北京日報
 

連日來,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內澇、滑坡險情不斷。洪水來勢洶洶,汛情牽動人心。

有人感慨,2020年的天災人禍似乎格外頻繁,但拉長目光即可發現,中國其實自古就是一個多災之邦。因為地域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華夏大地“有史就有災”,其中旱澇之災尤甚。據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國發生的大水災就有1092次,較大的旱災有1056次。多災多難,也從深層次塑造和影響著中國社會。由於水患頻發,中國人視“海晏河清、四海安瀾”為太平理想﹔協力治水的需求,孕育了中華民族大一統、集體主義等人文傳統,塑造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抗爭精神,也讓抗災能力成為中國人衡量一個政府是否合格的關鍵標准。

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並不缺乏戰勝災害的智慧。但受制於農耕時代薄弱的生產力水平和落后的技術手段,尤其是封建王朝鬆散的社會形態,中國人飽受自然災害之苦。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力與日俱增,社會組織形態深刻變化,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健全,抗災能力有了質的提升。就拿治理水患來說,國家集中有限財力投入攸關國計民生的水利項目,一大批重點水利工程陸續興建。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們摸索出了一套“提前預警、快速反應、高效動員”的抗災管理體制:隻要進入汛期,災害隱患點便進入全天候監測狀態,一旦暴雨如注,各級部門立馬動員群眾避險轉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國人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疊加制度優勢,更加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行動力、執行力。

災害與貧困總是相伴而生,中國抗災能力的由弱變強正是創造“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的重要因素。一些貧困地區靠天吃飯,但自然條件不佳,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而動輒出現的天災則導致雪上加霜。這個意義上,將抗災與扶貧結合起來,正是脫貧攻堅的應有之義。一方面,通過建設預警系統提升防災能力,讓生產生活免受災害頻襲﹔另一方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突破自然條件造成的局限,持續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蘭考通過治理內澇化身綠色海洋,成功摘掉窮帽﹔毛烏素通過治沙改善生態,成為“塞上糧倉”……事實証明,多措並舉提升防災抗災能力,貧困地區便能積蓄起永續發展的生態資本,減貧事業也就有了有力保障。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貧困的夢魘就始終如影隨形。中國人對此感受更深,早在漢代就以豐衣足食的“小康”指代一個理想的社會。我們黨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作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庄嚴承諾。從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到改革開放后社會生產力實現大發展,全社會基本實現小康,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今年,脫貧攻堅到了決戰決勝之際,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在這個關鍵時刻,年初遭大疫,年中遇汛情,突發狀況給我們的圓夢之路陡增挑戰。但要看到,從整合11個部門成立應急管理部,到建成近20萬人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中國搶險救災的能力與日俱增。我們都有底氣、有能力穿越風雨,不讓天災絆住脫貧攻堅的腳步。

搏擊風雨的過程,其實也是砥礪精神的過程。20多年前,16名駐守在湖北漢口龍王廟險段的共產黨員立下一塊寫著“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一道任何洪水都沖不垮的“精神大堤”從此牢牢矗立。今年高考期間,一些地區道路被淹,有民警幫助考生劃著澡盆趕考,有學校調集挖掘機送考生進考場。前路再難,也擋不住中國人追夢的腳步。繼續發揚這股精神,踏平坎坷成大道,我們必將實現全面小康,續寫光榮與夢想。( 范榮)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