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評析高考語文數學試卷

2020年07月09日10:13  來源:貴陽晚報
 

7月7日,我省高考語文、數學考試結束后,省招生考試院邀請權威專家,對語文、數學學科試題進行了評析。

語文試題評析

今年貴州省高考語文試題把握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托高考評價體系,加強關鍵能力考查,對接課程標准,與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綜合改革平穩實施。試卷結構穩定,設計合理,總體實現了命題高水准、試題高質量的目標要求。

一、培根鑄魂,彰顯立德樹人導向

今年語文試題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中國精神,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奮斗精神、增長知識見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貼近現實生活,厚植家國情懷

將重大社會生活事件有機融入試題,是語文命題的應有之義。實用類閱讀材料《對話〈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塑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參與全民抗疫的切身體驗,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臨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個人對家國的大愛,從中發現和闡述中國抗疫行動所顯示出來的制度優勢、文化底色、感人事跡,意在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責任擔當及其價值選擇。

(二)發掘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精神標識,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論述類文本考核古代經典文選集《古文觀止》、語言文字運用題考核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奮斗姿態。此外,為全面落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要求,試題命制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理念,將美育、體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入試卷。如古代詩歌閱讀題陸游的詩、文學類文本蔣子龍《記憶裡的光》等,目的在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潤的方式在語文試題中得以體現。

二、科學考查,突出語文關鍵能力

科學考查語文學科關鍵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語文命題的一貫追求。試題以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應用寫作、語言表達、批判性思維和辯証思維等六項關鍵能力為突破點,探索學科能力考查的科學途徑。

(一)取材多樣,考查閱讀理解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

閱讀是獲取知識信息、提高認知的基本途徑,關系著一個人德、才、學、識的完善和提升。在考查閱讀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試題重視對“讀什麼、如何讀”的引導,提升思維能力和審美水平。在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各類信息時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甄別信息、整理信息、評估信息、利用信息成為重要的語文能力。比如文段壓縮聚焦“武漢抗疫”與經濟提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全面獲取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精神、責任擔當等相關信息,試題主動適應信息時代特點,加大了對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巧設情境,聚焦語言表達和應用寫作能力

應用寫作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凡是個人、集體、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書面交流與表達,都可以成為應用寫作的考查內容。語言表達能力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語言文字運用模塊重點考查語句補寫、文段壓縮、語病辨析、成語和標點符號的使用等,突出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有助於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引導學生從語言環境、語體風格、邏輯重心等方面進行思考,以考查學生對語言表達正誤好壞的判斷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

(三)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性思維和辯証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屬於高階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在面對各種復雜問題時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審慎思考、分析推理。試題加強了對批判性思維和辯証思維能力的考查。如作文“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通過設置充分的思辨空間,由淺入深地考查了學生對這兩項能力的綜合運用。首先,學生需要對試題材料進行細讀辨析,挖掘其中內含的邏輯關系:認識自我的困難,如何克服這一困難,以及認識自我的意義,這三個環節構成辯証統一的整體。其次,學生還要運用辯証思維從中提煉出三對重要的辯証關系:自我作為認識的主體與客體、鏡子與自畫像、個體與社會。最后,寫作任務將學生拉到生活實踐中,一方面促使學生批判性地探究,“畫好像”中“好”的標准何在、具體內涵是什麼﹔另一方面啟發學生認識到,“畫好”的關鍵在於處理好上述三對關系。整個作文題的材料、情境和任務設置,就在“如何”的思考與“畫好”的求索中,使學生體會到理論思辨與現實實踐的辯証統一。

三、穩字當頭,堅定學生作答信心

試卷堅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內”的原則,便於學生發揮,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從而能夠以平靜而積極的心態作答﹔堅持公平原則,把考查重點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上,確保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高考平穩進行。

(一)穩預期,符合學生對試題的期待

試卷結構穩定。試卷結構與2019年一致,試題模塊依次為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寫作。考查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符。試卷的考查內容依據上一版語文課程標准,如名篇名句默寫出自《論語·述而》《觀刈麥》《阿房宮賦》,均為上一版語文課程標准推薦的背誦篇目。

(二)穩難度,利於學生正常發揮

試題從素材選取、試題設計等方面綜合把控難度,使其與學生總體作答能力水平相當,讓學生都能發揮出應有水平。一是在選取試題閱讀材料時,將所涉內容是否在學生熟悉的范圍、學生生活中能否接觸到作為重要的衡量標准。以論述類文本為例,以《古文觀止》備受讀者歡迎的原因進行分析,條理清楚,而《古文觀止》又是廣大學生所熟悉的,其中有多篇選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二是不回避熱點話題。疫情防控、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備考過程中普遍關注的熱點,這些內容都納入了高考命題的范圍,學生對此不陌生,如文言文翻譯涉及古代傳染病的防控、文段壓縮的武漢疫情與經濟提振等。三是日常生活入題。以語言文字運用試題為例,語料話題的食物消化等,均取自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試題平易朴實,立意明顯,指向清晰,考點和題型更多體現延續性。

(三)穩情緒,照顧學生的考場心情

語文試題的命制依托於各種類型的語言文字材料,而材料、特別是文學性材料的情感取向不可避免地會對學生答題時的情緒產生一些影響。材料選擇強調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快清新,對於學生來說,親切友好、樂觀積極。以文學類文本閱讀為例,《記憶裡的光》探討的是普通勞動者對信仰的追求,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對於廣大青少年、特別是剛剛和全國人民一起經歷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來說,既是親切的,也是彌足珍貴的。

總之,2020年貴州高考語文命題不忘鑄魂育人的考試初心,牢記為國選才的崇高使命,貼近時代、貼近學生,關注思想導向、情感熏陶、人格養成,確保試題經得起檢驗,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數學試題特點分析

2020年高考數學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堅持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的命題原則,體現了高考數學的科學選拔和育人導向作用。試題重視數學的本質,突出理性思維、數學應用、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的引領作用,突出對理性思維能力、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關鍵能力的考查。試卷堅持高考的核心價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科學防疫的成果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設計真實的問題情境,很好地發揮了試卷的育人價值。試卷通過創新試題設計,優化試題結構,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對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引導中學數學教學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發揮學科特色,“戰疫”科學入題

試卷以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真實素材設計數學試題的問題情境,“戰疫”科學入題,力圖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特點和規律,體現科學防控理念。例如文、理科第4題以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動態研究為背景,選擇適合考生知識水平的Logistic模型作為試題命制的基礎,考查考生對指數函數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傳播規律的研究對於疫情預測和精准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試題情境真實,素材取自於學者基於實際數據的研究成果,相關具體參數真實可靠,試題的設定和提問有充足科學依據,堅持了命制應用性試題的基本原則,體現了科學性與時代性的結合。

二、突出理性思維,考查關鍵能力

理性思維在數學素養中起著最本質、最核心的作用。數學科高考突出理性思維,將數學關鍵能力與“理性思維、數學應用、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的學科素養統一在理性思維的主線上,在數學應用、數學探究等方面突出體現了理性思維和關鍵能力的考查,加強了對於批判性思維、閱讀理解、信息整理、語言表達等能力的考查。例如文、理科第18題以當前社會關心的空氣質量狀況和在公園進行體育鍛煉為背景,給出了某市天中每天的空氣質量等級和當天到某公園鍛煉的人次的數據表,重點考查考生對概率統計基本思想、基本統計模型的理解和運用。試題把數據通過分類表格的形式呈現給考生,意在使考生對數據有清楚地理解,利於考生整理數據和分析思考。題目的三個設問分別為根據數據估計空氣質量為優的概率,估計每天進公園鍛煉的平均人次,根據數據推斷空氣質量與鍛煉人次的關聯性,展示了數據的整理、顯示、分析、建模及應用,以及統計結論的解釋等諸多方面內容。通過該試題,能很好地引導考生發現並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整理信息、解決問題。理科第21題考查利用導數判斷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導數公式和導數運算法則,綜合考查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推理論証能力、數學表達能力以及分類討論的思想,對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提出了較高要求。題目具有多種解法,體現了思維的多樣性,給不同層次的考生提供了多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科學調控難度

數學科命題堅持數學科高考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要求,科學調控試卷的難度,發揮了高考數學卷的選拔功能和良好的導向作用。在考查內容的布局、題型的設計、難度和區分度把控等方面的整體設計上保持平穩,部分試題結構進行了優化。起始題部分起點低、入口寬,從數學概念、數學方法等方面入手,面向全體學生。例如文、理科第1至4題,第13、17、18題面向全體考生,體現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回歸教材的特點。理科第20題(文科第21題)、21題在設計上更加重視難度的層次性、思維的靈活性和方法的綜合性。2020年高考數學在試題排列順序上保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文科試題保持平穩的坡度,比較符合文科考生的水平,有利於提高試卷的得分率﹔理科試題的難度逐漸上升,特別是最后的試題對思維和推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增強了試卷整體的區分能力。試卷難度設計科學合理,充分發揮了數學試題的選拔性功能。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梅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