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暴雨、大暴雨。今年汛期以來,道真經歷多輪強降雨過程,境內多處山洪暴發,多地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耕地受災、房屋受損、設施受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面對洶涌的汛情災情,道真縣委、縣政府聞“汛”而令,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科學預判、全力應對,著力構筑安全度汛的“銅牆鐵壁”,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聞“令”而行,風雨同舟、沖鋒在前,用忠誠擔當為人民群眾筑起一道道沖不垮的鋼鐵防線,把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
截止7月8日,全縣已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2起,緊急轉移安置群眾336人,實現了人員零傷亡、財產少損失。
隆興鎮及時搶通損毀道路
常備無患 密織汛期安全“防護網”
“寧可備而無汛,不可汛而無備。”汛期還未到來,道真已然厲兵秣馬。
組建應急救援隊伍17支,落實監測人員156人﹔
開展專題培訓15次,召開有關汛期安全群眾會1500余次﹔
發放明白卡、知識手冊等宣傳資料20000余份,制作地質災害公示牌100余塊﹔
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密切監測汛情、雨情、險情、災情及天氣變化,以山洪、地質災害隱患為重點,全面排查、全面監測,強化防范措施和避讓辦法﹔
儲備各類發電機30台,衛星電話15台,排污抽水泵12台,救生裝備700余件,雨衣、雨靴、雨傘2000余件……
道真縣委縣政府相繼召開常委會議、動員大會、專題會議,安排部署防汛工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時刻緊繃防大汛、防大災這根弦,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舊城鎮組織群眾轉移避險
一道道防汛指令變為具體行動。超前謀劃、提前部署,明確要求、嚴格措施,防大汛、防大災,道真號角聲聲、戰鼓陣陣,全力備戰。
6月21日凌晨,道真暴雨。舊城、玉溪、河口等鄉鎮降雨量超過100毫米,造成部分道路中斷、房屋進水。汛情災情發生時,全縣上下以雨情為命令,連夜採取有效措施,積極開展防汛抗災工作。
從當晚大雨開始,全縣防汛抗災工作高效運轉、有序應急,縣級領導24小時帶班、值班,各單位、防汛指揮部重要成員單位加強道路、水庫、住房、地災、礦山的巡查、檢查工作,各應急隊伍迅速開展防汛救災搶險工作,各級各部門風雨守望、齊心協力,牢牢把握住了防汛救災主動權。
三橋鎮緊急轍離群眾
全民動員 暢通預警預報“快車道”
防汛減災,前期預警預報是關鍵。進入汛期以來,道真按照分級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從嚴落實防汛責任制,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人人有責任的防汛格局﹔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堅守值班崗位,密切監視雨水情,做好搶險救災物資、應急救援隊伍的各項准備工作,層層落實責任,確保及時妥善處理各種突發險情﹔落實水庫(水電站)“三個責任人”、山洪災防“三個負責人”制度,及時更新安全度汛公告牌、地質災害公示牌﹔
各部門密切協作,強化天氣預警監測,加強信息會商共享,狠抓監測、預報、預警三個環節,做到監測到位、預報准確、預警及時。完善氣象預報短信互動平台、建立信息互動微信群,建立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充分利用山洪監測預警系統、群測群防體系及時准確提供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確保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准確發布至各設防區域、設防對象的責任人及群眾。
各鄉鎮(街道)、村(社區)、村民組、自管委和監測人員總動員,緊盯地災點、低窪地、水庫、危舊農房、城市澇點等重點區域,24小時蹲點堅守、徹夜巡查,加密監測頻次,提高預報精度,為防汛搶險救災提供了充裕時間保障。
有序撤離 守牢群眾生命“平安線”
棕坪鄉群眾險前緊急轉移
這是一場防汛備汛的持久戰,這是一場搶險救災的遭遇戰。
持續降雨,土壤含水量高度飽和。河水猛漲、山洪肆虐,道真境內連續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群眾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
6月2日,舊城村岩角組孟家灣發現山體變形開裂,3戶16人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6月21日,上壩鄉雙河村楊柳台組出現山體滑坡,1戶村民房屋被毀﹔
7月5日,河口鎮三壩村滴水塘發生泥石流,6戶22人受到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7月8日上午,棕坪鄉照山村嚴家組一山體出現滑坡跡象,5戶20人(在家農戶4戶12人)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險情將至,各地監測員火速報告﹔
危急關頭,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科學部署,一道道指令迅速下達:
“第一時間撤離群眾,務必確保生命安全!”
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黨員干部﹔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應急救援隊。全縣干部群眾萬眾一心、搏洪斗雨,一次次吹響御災搶險“沖鋒號”,有序組織群眾緊急避險,在疾風暴雨中撐起了生命財產“安全傘”。
同時,道真將轉移安置與搶險救援同步展開。第一時間,縣、鄉、村三級黨員干部、公安干警、應急救援隊不懼艱險,不顧個人安危,對災情發生現場展開地毯式搜查、排查,設置警戒、勸導群眾,嚴防次生災害。
截至7月8日,道真調動各級干群萬余人開展搶險救災,災區群眾全部安全轉移、脫離險境,並得到妥善安置。(文/圖 韓克超 冷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