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找牛奶喝”到“選牛奶喝”

“奶瓶子”見証市民生活變遷

2020年07月09日08:49  來源:貴陽日報
 

數字看變化

1953年,花溪奶牛場建成,貴陽人喝上了本土鮮牛奶。

改革開放初期,貴陽市的鮮牛奶主要來自烏當、花溪、陽關三家國營奶牛場,一年總產量僅1000噸。

2019年,全市生產生鮮乳約4.6萬噸,佔領全省70%的鮮奶市場,5000余個乳業銷售網點遍布全省各地,山花、好一多貴州“高原生態奶”品牌在全省打響,逐步走向全國。

牛奶,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食品,從不好買到線上線下多方式下單送貨上門,從家家必備煮奶鍋到開袋即喝……貴陽市民的“奶瓶子”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見証。

市民談感受

每天早晨6點,家住觀山湖區金朱西路的市民陳開菊打開門口的牛奶箱,將當天上市的鮮奶取回家。每天早晚喝一盒牛奶已成陳開菊的生活習慣。

今年62歲的陳開菊出生在白雲區,關於牛奶的記憶,她深有體會。“我們姊妹6人,家裡條件不好,小時候是喝不到牛奶的。記得上世紀60年代末,母親生病需要補充營養,我們要夜裡12點就去排隊打牛奶,一直等到天亮,去晚了或者被插隊就打不到。”陳開菊說。

“那年代物資匱乏,牛奶就是奢侈品。現在日子越來越好,各種品牌的純奶、酸奶都有,想喝什麼就買什麼,而且隨買隨喝,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陳開菊說。

家住大西門的“70后”蘇彥是土生土長的貴陽人,提起喝牛奶,她印象最深的則是家裡必備的奶鍋和“一不小心牛奶就煮糊了”。

上世紀80年代,蘇彥在環西小學上學,大西門牛奶站就在學校旁邊,每天早晨排長隊買一碗牛奶是她兒時的回憶。“當時奶站有一口大鍋熱牛奶,一碗一碗地賣。有時候火候沒掌握好牛奶就煮糊了,印象很深。”蘇彥說。

到上世紀90年代,市場上有了袋裝的牛奶,但是不能開袋即喝。“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必備一口奶鍋,也是經常一不小心就把牛奶煮糊了。”蘇彥說,印象中大概2000年左右,市面上有了低溫鮮奶賣,從此她們家的奶鍋也收進了儲藏櫃裡。

據了解,改革開放初期,貴陽市的鮮牛奶主要來自烏當、花溪、陽關三家國營奶牛場,一年總產量僅1000噸。到2000年,烏當、花溪、陽關三家國營奶牛場的鮮奶年產總量提升至25000噸。

近年來,貴陽緊緊圍繞市民“奶瓶子”需求,依托貴陽三聯乳業有限公司、貴州好一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乳品龍頭企業,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全力推進奶業產業提質增效,先后建成年存欄奶牛2000頭以上標准化牧場7個,從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引進優質高產奶牛8000余頭,牛奶單產由每頭年產4.5噸提高到8噸以上。

隨著本地牛奶產量的不斷增加,銷售網點也不斷鋪開。在雲岩區市北路上的一家牛奶店,今年57歲的孫建美賣牛奶已經32年了。

“1988年,一袋純牛奶8分錢250毫升,很多人家要等到孩子快中考或者高考時才訂牛奶。那時候全市隻有幾個賣牛奶的點,市民買牛奶通常要排隊。現在隨時隨地都能買到,大家再也不用排隊了。”孫建美說。

“現在到處都有網點,小區裡還有專門賣牛奶的自動售賣機。我現在比較喜歡在一些購物APP上下單,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牌和口味,有優惠券而且送貨到家,特別方便。”蘇彥說。(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金毛毛)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