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延期高考,是因為“健康第一”。高考是涉及千萬考生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要採取最穩妥、風險最小的方案,切實保障廣大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7月7日,被推遲一個月的全國高考拉開帷幕。
全國1071萬考生,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步入各自的考場。
和以前不同,在進入考點前,他們先接受了體溫測量。2020年高考,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性活動。在考試組織上,相關部門費了頗多心思。考點內,每十個普通考場就要設置一個備用考場,若有考生考試途中發熱、咳嗽,可進入這一單獨隔離考場。
很多高三學生經歷了兩到三個月的線上學習。因為疫情反復,吉林省吉林市高三學生復課后又重新上了一段時間網課﹔北京市高三學生則在6月中旬就提前告別了學校,居家復習,直到高考。
考試時間延期、強基計劃、高考綜合改革……這,是多重變化疊加之下的2020年高考。
高三學子,恭喜你們,終於走到這裡。
高考時間,延期
3月31日,高三學生突然發現,“百日誓師大會”可以再開一次了——高考延期到7月舉行。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坦言,這是一個在全面評估基礎上做出的重要決定。
自1952年我國建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以來,高考時間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從1979年開始,除1983年以外,全國統一考試時間固定在每年的7月7日至9日進行。
后來,考慮到高溫天氣和自然災害對高考的不利影響,教育部決定從2003年開始調整高考時間,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了每年6月7日至9日。盡管2003年我國部分地區暴發了非典疫情,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考試時間依然安排在了6月。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四川省6個重災區中受災嚴重的40個縣(市、區)高考推遲到了7月3日至5日。
這一次將高考延期到7月進行,是我國恢復高考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延期。
延期高考,是因為“健康第一”。高考是涉及千萬考生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要採取最穩妥、風險最小的方案,切實保障廣大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延期高考,也是因為“公平第一”。疫情發生后,各地延期開學並安排高三學生居家學習,學生復習備考普遍受到影響。由於城鄉網絡學習條件等差異,部分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復習備考受到的影響更大。高考要確保公平公正,延期一個月舉行,可使考生有更多時間按教學計劃在校集中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高考延遲一個月會導致很多因素發生變化,各種變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不同考生。在他看來,經歷了較長時間停課不停學的高三年級學生,要以更大的自主性克服自己的焦慮,更多關注自己學習的過程。“高考延期顯示出政府在為學生健康考慮,為考試公平考慮。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需要每個人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大家共同努力。”儲朝暉說。
四省市新高考,落地
對北京、海南、山東和天津的考生來說,2020年高考更為特別。今年,是這4個地區高考綜合改革首考落地之年。
以北京為例,其高考時間和科目與往年大不一樣。考試時間為7月7日至10日,其中7月7日至8日為全國統一高考時間,考試科目是語文、數學、外語3門﹔7月9日至10日為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時間,考試科目為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考生自主選擇其中的3門參加考試。
這4個省市並非第一批改革試點。2014 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出台,拉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序幕。同年9月,浙江省和上海市就率先開始了新高考改革。
這輪高考綜合改革,被評價為“自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最受關注的改革舉措,是取消文理分科,設置多元化的科目組合。新高考還探索基於統一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即“兩依據一參考”。新高考背景下,等級考試科目實行等級賦分,即按照考生成績在選考該科目考生中的排名進行賦分。
在教育部考試中心研究員於涵看來,此輪高考改革的舉措,在“選擇性”上投入的力度都超過前幾次改革。他指出“選擇性”意味著多樣性,多樣性的教育生態必然提升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的復雜程度,政府的教育資源投入、中學的教學組織、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選科和生涯規劃、考試機構的供給能力等方面也都面臨系統性的壓力。
實際上,2019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8個省市,就在之前6省市試點的基礎上,結合地區實際、高校選人要求和國家用人需求,對選考科目模式進行了調整。
“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高考綜合改革正在由點及面推廣,試點地區在實踐中梳理總結出的經驗,都將推動改革方案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