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場大戰,又是一場大考。可就是這樣關乎全局的大考,一些地方在推動復工復產過程中,卻不惜“勞企傷財”生出各種各樣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把戲。《半月談》雜志日前刊發調查指出,紓困疫情影響下的地方經濟,“有的地方實招不多,虛活不少,做一些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企業失望的蠢事,不僅浪費財政資金,耗費基層干部正常工作精力,更讓企業疲於應付,甚至誘導攀比心理,滋生不實之風,誤導各級政府決策”。
總結復工復產的“虛活”,大體有這麼幾種:一是做樣子,調門兒很高,實質內容卻很少,典型做法就是搞個項目集中簽約動工儀式,名義上很多企業參與,可簽的只是意向,能否落地難說,或者是領導宣布項目啟動,機器跟著開動,領導一走,機器就停﹔二是撐場子,為了營造復工復產熱火朝天的架勢,簽約動工的活動一輪接著一輪,同一個企業或項目被拉著參與不同名頭的活動,簽字搞了一遍又一遍,或者是有的項目已經簽過約、動了工,卻要再表演一次﹔三是走過場,落實暖企援企政策,調研、現場辦公多,承諾說得也很多,但就是兌現承諾、解決問題少。
把推動復工復產變成表演,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透過相關報道不難看到,盡管有企業負責人表示活動多增加了跟領導見面交流的機會、幫助企業造聲勢,但更多企業早就對這種重復表演產生厭煩,只是礙於面子,出於維護與地方政府的關系考慮,才盡力配合,其實浪費了專注復工復產的精力、心力,此其一。其二,搞活動免不了要花錢,重復搞活動顯然就是浪費錢。其三,如此“務虛”的表演,只是復工復產的比例、數字好看了,卻把應對疫情沖擊的“輸液”“造血”變成了“注水”,無助於地方經濟從根本上恢復。
重“說功”,輕“做功”﹔重“出彩”,輕“出力”﹔重“面子”,輕“裡子”……把推動復工復產變成表演,同樣是形式主義,根子上是犯了“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老毛病,“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報道中,有領導干部還在自我開脫,“看到別的地方都報超過90%,擔心被領導批評”,這無非是給自己不願意抓落實找借口。復工復產成效怎麼樣,最終是靠實際工作成效來檢驗的,一味地在表演上下功夫,也隻能蒙混一時,早晚有一天會被戳破,這樣的表演早就被群眾看在眼裡。
把推動復工復產變成表演,讓人見識了形式主義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滋生,乃至不斷變化套路包裝異化的沖動,也再次証明了破除形式主義的長期性。於復工復產本身,要強化檢查監督,避免這種表演式形式主義蔓延開來﹔於整治形式主義頑疾,應持續在形成健康的政績觀導向、強化對弄虛作假的監督問責上下功夫,通過不斷淨化土壤,從而實現根本治理。(子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