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進了文坑村口,過橋后再上坡直走30米,一棟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的三層大樓映入眼帘。工地上,工人們正在忙碌工作。
文坑村是福建省上杭縣下屬的市級貧困村,距鎮政府駐地3公裡,全村有貧困戶41戶120人。
該村第一書記藍斌介紹:“這棟三層大樓是我們正在建設的一所小學。建成后,可解決全村小學生的就學問題。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學了。”
藍斌是上杭縣教育局監察股股長,2017年12月,縣委組織部安排他到文坑村擔任駐村書記。開展駐村工作后,他迅速進入角色,認真開展走訪,收集貧困群眾反映的問題,當月就實現了貧困戶走訪全覆蓋。
村裡貧困戶李東來向他反映:“雖然村裡離集鎮隻有3公裡,但是一出村口就是國道,車流量大,孩子們上下學都是靠留在家裡的老人們接送,我們都提心吊膽,真希望能讓孩子們在村裡就能上學。”
藍斌很快了解到村裡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有200多人。文坑村小學是完小(指設一至六年級的小學),2011年因生源不足改為初小(指設一至五年級的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隻能到集鎮的中心小學或者縣城上學。而且學校校舍、設施非常陳舊,許多老師沒地方住,隻能到村民家中租房子,因此教得好的老師都想去鎮上或者別的村,不願意留下來。村民們迫切希望村裡能有一所新小學,解決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
“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讀書成才是斷窮根的出路。”藍斌當即與村干部會商,形成文坑小學綜合樓的概念性規劃。但一考慮到資金問題,大家都犯了難。
在當地,要想建一座能夠容納200多名師生的學校,加上硬件設施,大約需要400多萬元。而文坑村2017年村財總收入也不過12萬元。400萬元對村裡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困難並沒有讓藍斌打退堂鼓。借助文坑村是革命基點村的優勢,他向縣老區扶貧辦爭取了220萬元中國老區扶貧項目資金。剩余200萬元缺口資金,他又向縣教育局專題報告此事。在充分調研之后,縣教育局認為恢復文坑村完小非常必要,願意為文坑村的學校建設和教學設施兜底。
資金問題得到了解決,項目建設又成了新挑戰。
小學之前選址在洋背地段,大型混凝土運送車、鉤機等器械必須借道村民張大媽家門前的過道。起初,張大媽家怎麼也不同意,擔心重車壓過,過道有可能開裂甚至塌陷。為了做通張大媽家的思想工作,藍斌同村干部幾次三番到她家裡勸說,張大媽終於鬆口。建設工作也得以順利推進。目前,該學校已經建成封頂,預計今年9月可投入使用。(通訊員 王平 溫紅金 || 責任編輯 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