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書的名義 保持對世界的非功利興趣

2020年04月28日10:59  來源:貴陽晚報
 

那時,武漢疫情仍在肆虐,方艙醫院剛剛啟用。一名姓付的“讀書哥”躺在病床上捧讀的畫面引發怒贊。

不只是“讀書哥”,一場疫情,讓很多人重新回歸書卷,回歸思想,在閱讀中體察人生靜好、世事滄桑。

可見,方艙醫院的“讀書哥”就是一個個我們自己。病毒風聲鶴唳,不妨安靜地讀書。靈魂漂浮太久,暫且回歸內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讀書本身當然並非單純的“向內轉”,但至少可以讓人多一份沉穩、多一份靜觀、多一份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但要記住,讀書就是讀書,讀書就是全部。非功利,無具體目的,返回自身,返回本源,返回人的內心。不只是“讀書日”,人們其實一直在讀書。

中國人的讀書不外乎三個層次。其一,“敲門磚”式的讀書。包括各種應對升學、升職考試而進行的閱讀,這當然是一個龐大的基數,甚至一度或仍然是當下讀書的主體。這樣的淑世主義讀書本無可厚非,也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但未免遺憾的是,很多時候,一旦門敲開了,磚就會被丟棄。自古及今,由中而外,概莫例外。

其二,“找藥方”式的讀書。清末民初,嚴復、林琴南、梁啟超、魯迅等人遍覽群書,就隱含了“睜開眼看世界”的“尋路”意味﹔而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文化界的大繁榮,各種思潮層出不窮,各種書籍紛紛出版,讀書蔚然成風,則與社會上彌漫的“走向未來”焦慮有關。這些,均離不開“找藥方”“補不足”的潛在意識。

其三,從容、自為的閱讀。這種閱讀更單純,更簡單,也更輕鬆。無明確目標,也無具體訴求,只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很多人嘲笑他人在朋友圈晒書、晒讀書,認為太做作,其實,與晒化妝品、晒健身一樣,這未嘗不是一種生活常態的展示與呈現。或者,也可以視為是一種“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這樣的從容與非功利彌足珍貴。自然、功利、道德、天地,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讓人印象深刻。盡管他個人以“天地境界”自許不免被人詬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以此作為一種認知尺度。就讀書而言,無論是自然的,還是功利的,抑或是擺脫功利,進階到道德、天地,均讓人尊重。而非功利的“無用之用”,因其呈現出自由的生命狀態,無疑更加讓人追慕。

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日只是一個提醒。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對外部世界抱有一定的文化好奇心”(福山語)。這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機體進步的階梯和基石。這中間,閱讀就是“張開眼看世界”“走向未來”的一種方式。“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你的慎思、明辨、細品,乃至一點點會心,一陣陣喜悅,一絲絲憂慮,最終均會作用於我們的社會。 鳳凰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