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8日起正式實施,標志著首都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條例》積極對標國際一流,並立足北京實際,通過制度建設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強化企業自主決策、行為自律
3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條例》。《條例》共6章83條,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原則,為企業在京創新創業、發展壯大提供全方位營商環境制度保障。
針對行政審批手續多、時間長等問題,《條例》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強化企業自主決策、行為自律,全面推行政務服務告知承諾制。作出虛假承諾的,直接撤銷決定,按照未取得決定擅自從事相關活動追究相應法律責任,並將有關情況納入北京市信用信息平台。
比如,為方便企業辦理設立、變更登記,《條例》提出實行企業申請設立、變更登記承諾制。改革后平均審批效率提升約60%,企業設立最快可在10分鐘內完成審核。
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干擾
北京市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制度,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條例》推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對市場主體採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對於信用較好、風險較低的市場主體減少檢查頻次,對於違法失信、風險較高的市場主體提高檢查頻次。
同時,實行公平公正和包容審慎監管,規范執法行為和自由裁量權,尤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制定臨時性、過渡性監管規則和措施,引導其健康規范發展。
營造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北京市構建以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制度。同時,構建以標准化為基礎的政務服務制度,提高政務服務質量。
比如,為便利中小企業融資,《條例》規定為企業首貸、續貸提供服務,提高對中小企業信貸規模和比重,建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企業電子身份認証信息系統,減少企業需要提供的材料,像3月15日新上線了基於區塊鏈的企業電子身份認証信息系統,企業填報數據項減少80%,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路”。
北京市還構建以法治為基礎的政策保障制度。《條例》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實施和異議解決機制,為市場主體營造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比如強化市場公平競爭審查,完善政策制定、實施程序,並建立異議申訴渠道。
對標國際前沿、立足本市實際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28日強調,《條例》對標國際前沿標准,吸納了營商環境社會共建機制、防止拖欠中小企業賬款、企業設立登記便利化、跨境貿易通關便利化等方面的國際先進經驗。同時,突出北京特色,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協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逐步實現政務服務標准統一、資質互認、區域通辦﹔圍繞推進科技、文化重點產業發展,鼓勵市場主體建設科技、文化企業孵化器,政府部門發布重點領域應用場景項目清單,為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提供實驗空間等。
進一步增強信心、激發活力
2017年北京出台《率先行動 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2018年出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地的目標,明確了近三年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的時間表和“施工圖”。
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10月底發布的最新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總體排名從上期的第46位躍升至第31位,進入世界排名前40的經濟體之列,其中,北京作為兩個樣本城市之一,展現出北京營商環境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
2019年11月,北京市再出台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政策,被稱為“優化營商環境3.0版”,提出了12個方面204項改革任務,數量超過前兩版總和。
負責人指出,兩年多來,北京市集中快速推出了多輪創新性強、影響力大、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破解了一系列難點堵點問題,迫切需要將這些政策、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制度,增強其權威性、實效性和法律約束力。《條例》的實施,將有利於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