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 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雲飛

2020年04月27日10:14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從江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目前尚未脫貧摘帽的9個縣之一。近年來當地著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美麗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人居環境越來越潔淨,游客越來越多,村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圖為當地民眾在用手機直播推介家鄉的梯田風光。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張雲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著有《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跨越“峽谷”——馬克思晚年思想與當代社會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小康》《天人合一(儒道哲學與生態文明)》等。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如何奪取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勝利,有效實現綠色發展?圍繞相關問題,本期欄目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的張雲飛教授進行了專訪。

失去了生態環境這一環,我們的小康就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小康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如何理解良好生態環境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

張雲飛:首先,自然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同時,良好的生態本身也是生產力的一部分。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已經有過因為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而導致的慘痛教訓。因此,我國的現代化必須避免走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實現現代化和生態化的融合。

全面小康既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介於溫飽和比較富裕的具體階段,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形象稱呼。我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成就,與此同時,個別地區也出現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所以我們黨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面對西方環境公害事件,必須深刻反思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堅持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同時,他又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所以我們必須將生態化或綠色化作為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的前提、維度和方向。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一個期待和向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人民群眾滿不滿意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尺度。而優美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必備要素,是人民群眾幸福的重要來源,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問題其實也是民生問題。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失去了生態這一環,我們的小康就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小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氣熱不熱、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垃圾焚燒能不能不有損健康、養老服務順不順心、能不能租得起或買得起住房,等等。相對於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這些問題更受人民群眾關注。如果隻實現了增長目標,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沒有進展,即使到時候我們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群眾也不會認同。

因此,我們的小康是綠色的小康,我們的現代化是綠色的現代化。隻有保持生態環境質量良好,才能確保小康和現代化的全面性。

生態環境建設可以增強自然資本實力,是生產和供給生態產品的基本方式

記者:污染防治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綠色發展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如何評價我國近年來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效?

張雲飛: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我們黨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與資源和能源消耗大、環境和生態破壞重的脫鉤,實現與清潔、低碳、循環、安全等要求的挂鉤。

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方式尤其是遍地開花的“散亂污”企業是加劇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近年來,我們堅決關停並轉了一批“黑色”產業和“散亂污”企業,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大力統籌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生態產業。同時,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結構和傳統分散式供暖供熱方式是造成和加劇我國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不斷提高使用清潔、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採用節約、低碳、高效的供暖供熱方式,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和能源使用方式。進而,我們力求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經過上述努力,2019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年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2.5%。現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什麼是優質生態產品?當前應該如何供給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張雲飛:由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構成方面,因此,我們必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的生態產品。

生態產品是保障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產品。從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來看,它是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從人對自然界的依賴來看,它是滿足人的生態環境需要的產品。生態環境需要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取資源能源的需要和將排泄物廢棄物排放回自然界的需要的總和。從其表現來看,它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源、清潔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迷人的環境等。

生態產品屬於公共產品,必須將提供生態產品作為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能。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都可以增強自然資本實力,是生產和供給生態產品的基本方式。因此,政府應該將綠色投資作為公共財政的重點,加大向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建設的投入,加大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政府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加大生態補償的力度。此外,我們要統籌綠色投入、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要統籌生態產品和綠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

以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為建成綠色小康保駕護航

記者: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目前,我們在污染防治方面還有哪些難點,如何應對?

張雲飛:當下,造成和加劇污染的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現在又有新的因素加劇了污染防治的難度,因此,必須以創新方式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個是科學應對生態環境風險。隨著人類活動頻率的加快,環境風險、生態風險、健康風險、社會風險會疊加在一起,加大了污染防治的難度。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反証了這一點。因此,必須從總體安全觀出發,統籌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和污染防治攻堅戰。

另一個是切實促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由於個別地區監管不到位,一些“散亂污”企業疏於工藝創新和環境管理,成為污染的重要源頭。同時,受國外疫情和貿易戰等因素的影響,綠色貿易壁壘可能會有所抬頭。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導和服務,切實促進工礦企業和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再一個是系統集成環境治理方式。環境污染具有滯后性、關聯性、復雜性,但是,我國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將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分而治之的問題,影響著治理的總體成效。因此,必須統籌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按照系統工程的方式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目前,我國為什麼要健全這兩項制度?應如何落實這兩項制度?

張雲飛: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才能切實有效地解決生態環境領域中深層次問題,推進這一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為了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強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我國推出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重要成果,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應做好以下工作:要從單方面的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轉向整個生態文明領域督察,要將對與生態文明領域相關的人、物、事都納入到督察范圍中,要將群眾路線作為督察的工作方式。

為了有效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我們必須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這就是要以實際數據為科學依據,以最嚴格的制度將生態環境領域的情況客觀如實地反映出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機制。為此,應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對生態環境狀況開展全天候和全方位的監測,健全覆蓋所有生態環境要素的監測網絡體系。同時,應加強生態環境方面的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在此基礎上,應健全生態環境與健康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定期開展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和評估,加強相關考核。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