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江網消息 近年來,印江自治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力度,多形式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綠色礦山建設等工作,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初現成效。
4月8日,筆者來到位於朗溪鎮孟關村的貴州梵淨山金頂水泥有限公司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區,隻見樹木成行、綠草成片、爬藤植物滿山,礦區公路路面干淨舒適,兩旁一排排山竹和各種景觀樹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射下生機勃勃。在復墾地裡,10多名工人正拿著勞動工具,打窩、施肥、澆水,忙碌著栽種一棵棵紅香柚苗。
“我們公司實行礦山邊開採邊治理的方案,開展恢復治理60余畝,其中礦區覆土面積50余畝,覆土2萬方,廠區覆土面積10余畝,覆土3千方,種植了果樹5000多株,主要以植樹、種草和種植山竹、爬藤植物等綠色植被,對礦山進行復綠治理,加強礦山生態環境建設。”梵淨山金頂水泥有限公司安全和環境治理辦主任龍魏介紹道。
在峨嶺街道大雲村黃林丫葉浩砂場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區,一棵棵桂花樹、杉樹、鬆樹迎風招展,土地裡播撒的草種已吐出嫩嫩的綠苗,砂場負責人石易正與幾名工人利用閑暇時間管護樹苗。
石易告訴筆者:“我們砂場對開採過的地方,在外面拉運泥土來覆蓋后平整,然后種上這些綠色植被,平時我們組織工人定期管護,提高植被的存活率,下一步我們將擴大治理面積,真正讓復綠工作取得實效。”
印江強化行業管理,切實將礦山轉型升級改造作為重點,進一步樹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資源開發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督促礦山企業落實礦山地質恢復主體責任,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恢復綠水青山。
據了解,印江對全縣24個有效礦權均要求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模式去生產,實現礦山環境生態化、開採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對已經關閉的礦山,因地制宜的選擇合適的治理方式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近年來,印江按照“誰開採、誰保護、邊開採、邊治理”原則,對29個有效礦山業主開展培訓和宣傳,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督促礦山業主實施邊開採邊治理,協助其制定礦山治理恢復方案,開展階段性指導、督導、培訓等工作,嚴格督促礦山業主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對責任主體滅失的露天礦山,以植樹造林的方式實施治理恢復。
“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31個礦山的恢復治理工作,治理恢復面積190余畝。下一步,印江縣將加強剩余礦山的治理恢復力度,確保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印江自治縣自然資源局地質環境與生態修復股負責人陳遂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