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三十年裡,“垮掉的一代”的帽子,先后被安到中國80后、90后和00后的頭上。而在過去兩個多月裡,在疫情防控中,在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各地,我們都看到了“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一位外國學者這樣評價這代中國青年:他們不是什麼“小皇帝”,“或許我們對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沒有真正看到這一代年輕人身上與生俱來的中國精神。”(4月7日《中國青年報》)
“垮掉的一代”是一個舶來品,原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以及在他們身上呈現的創作觀。不知為什麼,這頂“帽子”后來被“批發”過來,安到了中國年輕人頭上,意思是說中國一些年輕人不堪大用,無法承擔起未來。
記得80后剛粉墨登場時,由於他們身上有著迥異的個性和行為特征,因此很快被貼上負面標簽。1998年,一項國家級研究課題調查顯示:多數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看法不樂觀,在他們評價學生的話語中,70%是批評性、否定性的。而社會上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可是很快,80后就証明了自己。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面對地震災區的年輕志願者,人們由衷地感慨“最年輕的80后也成了中堅力量”。
曾經被視作離經叛道的80后,如今也慢慢不再年輕了,最大的80后已經到了不惑之年。90后開始登場,“垮掉的一代”帽子被甩給了他們。事實又怎樣呢?這次疫情防控給出了答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拿走向前方的年輕護士來說,大多數人都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SARS對他們來說,有的連記憶都沒有,可是當新冠病毒來襲的時候,他們毅然站了出來。不只是武漢,不只是醫療領域,在各個地方,各條戰線,都能看到90后挺起的脊梁。
由於成長背景不同,每一代人都有著自己的集體印記,把各個年代人放在同一時間軸,更可以看出這種不同。相對於上一代人,年輕一代似乎少了一點朴素,少了一點踏實,看上去更強調個性的自由,更追求生活的舒適。正如一名外國學者觀察到的,“在中國坐地鐵,會看到年輕人低著頭看價值不菲的手機,許多人將頭發染得五顏六色、背著名牌包、穿著高級運動鞋”。但是,這並不代表青年一代消極頹廢,隻顧追求享樂,失去了上一代身上應有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其實,年輕一代身上表現出的個性化特征很正常。年輕最可貴的就是可能性,可能性往往是通過不同表現出來的。對於上一代人來說,孜孜以求的終點,不過是下一代人的起點,如果年輕一代還在復制著上一代人的一切,那才是最大的可悲。在時間的敘事裡,青年一代從來都不是時代的觀眾和看客,當挑戰和考驗來臨時,他們依然會選擇挺身而出而不是畏縮不前。他們身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要對他們保持一份信心。對於上一代人來說,即便有擔心有期待,也應該通過行動去引導,而不是帶著傲慢和偏見,輕易地給他們貼標簽。
從80后到90后,從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事實証明“垮掉的一代”,只是一種刻板印象和代際歧視。不妨說聲“好走不送”,把“垮掉的一代”的帽子扔了吧,就讓它永遠留在歷史的角落裡,不要再跑出來了。(喬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