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福建省明溪縣紀委監委干部來到沙溪鄉梓口坊脫貧戶盧清福家中走訪。“聽說你家小吃店最近沒開門,家裡生活有困難嗎?”走訪干部開門見山地問。
“我的店在工業區門口,現在工人都在廠裡吃飯,小吃店開了也沒客人。索性就在家多陪陪老人和孩子,這幾年做小吃有些積蓄,生活上沒問題。”盧清福說到。
如今說起盧清福,熟悉他的村民都說:“這個后生仔現在肯吃苦、人勤快,蓋了新房,總算給他媽媽爭了口氣。”
以前在村民眼裡,盧清福就是個懶漢。父母對他嬌慣,導致他做什麼事情都由著性子來。長大后,書沒讀好,活也不會干,一年到頭賺不到多少錢,成天游手好閑。
“村裡人在背后議論我懶,這我心裡明白。”盧清福說,“有時候看到我媽失望的眼神,我心裡特難受,我也想改,可就是找不到好路子”。由於酗酒,盧清福的肝、胃都喝出了問題,要靠藥物治療,家庭生活拮據,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按照黨員領導干部挂包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安排,明溪縣紀委書記譚細華成了盧清福的幫扶責任人,結了對子。
扶貧不能養懶漢。在詳細了解盧清福的致貧原因和個人狀態后,譚細華決定先激起他的生活希望,再用產業扶起他的志氣。
“小盧,你看日子再這樣過下去可不是辦法呀。你都是兩個娃的父親了,總不能讓他們將來跟著吃苦吧?”“沒技術可以學,資金還有小額信貸不是,關鍵是你自己要有信心。”
抽空,譚細華就到盧清福家談心聊天,做思想工作。
“譚書記,我看親戚開小吃店生意挺好的,我想去跟他學。”多次交流后,盧清福漸漸想通了,決定跟親戚學做小吃。
學成后,盧清福夫婦在福清工業園區門口開了一家小吃店。一開始門店裝修簡陋,客人怕不衛生很少上門,夫妻倆每天從早忙到晚,剛夠支撐店鋪日常開銷。
“第一次創業就受到打擊,當時我都想放棄了。譚書記一直鼓勵我,還幫我出謀劃策。”盧清福說,“他幫忙協調了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資金,讓我們重新裝修門店,后來客人就多了起來。”
店鋪換了新裝,加上食材新鮮、廚藝不錯,來光顧盧清福小店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盧清福的自信也回來了。他說,后來小店每天都有1300多元的營業額,旺季時每天有2000多元進賬。
“收入多了,我干起活來也得勁。”盧福清說。2017年,他終於甩掉了“貧困帽”。
“現在我有小吃店收入,還有入股光伏扶貧分紅,種的毛竹也可以賣錢。一年下來純收入就有六萬多。”有了錢,盧清福最大的心願就是建房,讓年邁的老母親在新房子裡安享晚年。
2018年春節前夕,盧清福願望實現了。一家5口住進了300平方米紅磚房。當時脫貧不脫政策,他還享受了2.1萬元造福工程補助資金。從土坯房到現在三層樓房,盧清福一家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家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淨淨,院裡還種了桂花樹。
“現在雖然累點,但是日子過得有盼頭。”盧清福說,他相信等疫情結束,小吃店重新開張,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通訊員 沈昌培 || 責任編輯 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