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也要“帶”上責任

2020年04月01日08: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消費者協會3月31日發布《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有37.3%的受訪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消費者滿意程度最低的是宣傳環節,受訪消費者對於“主播是否就是經營者”的問題認知較為模糊,對主播夸大和虛假宣傳、有不能說明商品特性的鏈接在直播間售賣等兩個問題反饋較多。

由於社交直播間可以營造搶購氛圍,增強社交性和互動性,電商直播發展迅速,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2019年被稱為“直播電商元年”,各大傳統電商和社交電商平台紛紛推出直播帶貨模式。此次疫情期間,電商直播行業更是逆勢上漲,成為商家競相追逐的風口。

不過,直播電商火爆的背后也有隱憂。一些網友抱怨,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平台選購的商品,有不少都是虛假宣傳的偽劣產品。網絡直播並非法律盲區,帶貨主播不能信馬由缰。其宣傳推廣行為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直播電商的本質屬於商業廣告,帶貨主播往往身兼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等多重角色。《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責令廣告主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處以相應罰款﹔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還要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此外,有的主播本身經營有網店,直播帶貨的商品由其網店銷售,其同時又具備經營者身份,還應為此向消費者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但在現實中,直播翻車常有,追責處理不常有。主播群體隻要人氣、隻獲收益、不擔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帶貨主播的僥幸心理,在宣傳時往往有意無意夸大其詞,吸引眼球。這一亂象不僅直接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不利於直播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隻有厘清直播電商的責任義務,加大監管力度,才能督促其自覺誠信,規范經營。

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於直播平台的監督,及時發現和取証虛假宣傳行為,依法予以約談、行政處罰。同時,由於行業的特殊性,帶貨直播身份的界定往往存在爭議,直接影響責任認定。不妨抓住《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的契機,將直播電商列入法律規制范疇,進一步厘清帶貨主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從而更好地予以規范。

應暢通投訴渠道,簡化處理流程,通過引入舉証責任倒置等方式,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提高維權熱忱。各級消協組織應積極履行消費監督公益性職責,充分運用消費公益訴訟,幫助廣大消費者維權,倒逼帶貨主播珍惜羽毛。( 張淳藝)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