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遺囑納入虛擬財產”的進步與期待

2020年03月31日09:27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華遺囑庫近日正式發布《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首次採用網絡直播方式對遺囑大數據進行解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青年立遺囑人總體數量和增速較為平穩,而90后的遺囑中,“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一個突出特征: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90后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3月30日《廣州日報》)

過去,很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很忌諱立遺囑,覺得不吉利。但從白皮書來看,40周歲至49周歲年齡段立遺囑人數量佔比從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90后2017年立遺囑人數為61人,2019年為169人,三年間翻了近2.5倍。顯然是一種可喜的變化,這說明越來越多中青年人開始理性看待生命的不確定性,提前理智處置自己的財產。

90后把虛擬財產納入遺囑,同樣是一種進步。這既說明90后的財產不再局限於傳統財產,也說明虛擬財產如今受法律保護是可以繼承的,所以90后才會這麼做。也就是說,2017年起施行的《民法總則》首次肯定了虛擬財產的合法地位,90后群體對此已了解並在遺囑中體現出來。即年輕人在遺囑中納入虛擬財產,充分體現出法律進步、觀念進步。

如今,不少人都有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其中,年輕人擁有虛擬財產的比例最高,這是因為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利用網絡賬戶等新鮮事物。但虛擬財產能否繼承一直存在爭議。盡管《民法總則》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法律對虛擬財產仍缺乏明確“規定”,而且,網絡運營商另有“家規”。

比如微信規定:非初始申請注冊人不得通過受贈、繼承、承租、受讓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賬號。支付寶規定,用戶標識和賬戶僅限您本人使用,請勿轉讓、借用、贈與、繼承……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對虛擬財產的保護缺乏專門規定。這不利於繼承人順利繼承被繼承人遺囑裡的虛擬財產,也為虛擬財產繼承糾紛埋下了隱患。

希望立法機關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對虛擬財產的屬性、處置進行明確,讓《民法總則》的規定體現在更具體的法律條文中。就繼承而言,需要完善我國《繼承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因為該法律第三條中雖然規定,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但這一規定是很籠統的,理應單列虛擬財產。

當然,在法律沒有完善之前,不等於年輕人遺囑納入虛擬財產后繼承人無法繼承,因為法院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公平合理的裁決。去年12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全國首例微信公眾號分割案作出終審判決,判定公號價值340萬元,由四名當事人平分。既然法院可以裁定虛擬財產由當事人平分,在涉及虛擬財產繼承的案件中,是否可以裁定虛擬財產可由相關人員繼承呢?

年輕人的遺囑中納入虛擬財產,說明年輕人對未來完善相關法律充滿信心,對法院會妥善處置虛擬財產繼承問題充滿信心。從培養人們立遺囑意識、減少社會糾紛、節省司法資源等角度來說,相關法律越早完善越好,畢竟虛擬財產可以“虛”,但法律不能一直“虛”下去。(馮海寧)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