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防疫期間,在部分地區,過於“一刀切”的防疫手段已對基層經濟活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對新近“摘帽”、扶貧事業剛剛取得階段性進展的貧困地區而言,防疫手段過於生硬可能直接削弱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成效。(《半月談》3月18日)
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整體向好的趨勢下,復工復產成為當下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各地在做好科學防控的前提下,出台了各種舉措來助力復工復產。但在成績背后,也存在農村與基層地區復工復產被忽視甚至被遺忘的隱憂。這也對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造成一定的阻礙。
“種植養殖大戶受重挫”“特色農產品滯銷”“扶貧車間停工”……通過媒體的報道,基層、農村、農戶面臨的復工復產難題可見一斑。如果說重點項目的復工復產關系到“國計”,那基層的復工復產則與“民生”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決不能讓“一刀切”的過度防疫攔住了脫貧攻堅。
農村、基層地區復工復產難,固然有基層干部怕擔責、不善為,甚至不作為的主觀原因,但一些客觀方面的原因或許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一是各項復工復產的政策方針傳遞至基層地區,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進程快慢也因地而異,這就導致了基層落實速度落后城市地區以及各地區之間步調不統一“政策打架”等問題。二是有些地區對疫情防控層層加碼,壓力傳導至基層時已經是“生死狀”,重壓之下基層干部寧可舍棄復工復產也要做到防控萬無一失便成了必然選擇。於是,生產物資進不來,農產品、務工人員等出不去,農村面臨著比城市更嚴重的“暫停”現象,連正常運轉都成問題,何談生產發展與脫貧攻堅呢?
要加快農村、基層地區復工復產的速度與成效,總體大方針是要做到“一盤棋”與精准施策相結合。“一盤棋”即在中低風險地區,要在全社會層面出台鼓勵農村、基層地區復工復產的政策與舉措,樹立明確的導向,精准施策則是各地要下繡花的工夫,根據本地區存在的復工復產難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題方案。
具體推進過程中,一方面要解決農村、基地區與城市、重點項目,以及不同地區推進程度不同步的問題。各地的優惠舉措,必須上下兼顧,甚至在下一階段重心要向基層地區傾斜,而不同地區政策不同步導致的“最后一公裡”梗阻難題,不能讓農戶背鍋,聯防聯控機制應該發揮聯系溝通的作用。
前段時間,為了促進務工人員返崗復工,多地組織大巴、高鐵等專車接送,這樣的創新舉措多多益善。面對農村、基層地區,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面臨的產品出不去、物資進不來的問題,這樣的“專車”是不是也應該開起來。在金融方面要給基層農戶,特別是扶貧企業、車間等大力度的支持,幫助他們渡過疫情造成的難關。
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考核方面也有必要給基層干部“鬆鬆綁”。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放鬆疫情的防控,而是在形勢整體向好的局面下,將基層過度防控耗費的人員與時間成本最大限度解放出來,從而能夠將更多精力用於推進復工復產。在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讓更多的基層干部投入到復工復產的推進工作中去,諸多阻撓與梗阻才有消除的可能。(夏熊飛)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