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充分發揮臨時救助作用 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2020年03月18日14:0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人民網貴陽3月17日電(孫遠桃) 3月17日,記者從貴州省民政廳獲悉,為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貴州省民政廳會同貴州省財政廳、貴州省扶貧辦制發了《關於在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中充分發揮臨時救助作用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意見》明確,要完善政策程序,強化“兩不愁”兜底保障。特別是要加強臨時救助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社會救助制度的銜接,提升社會救助體系整體效益,強化對解決“兩不愁”問題的兜底作用。積極運用“先行救助”方式,增強臨時救助時效性。對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困難群眾,可視家庭困難情形先給予臨時救助,及時緩解其生活困難,再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審核審批,並將符合條件的納入相應救助范圍。對已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社會救助的對象,基本生活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困難的,要及時給予臨時救助。

實施急難型臨時救助,要簡化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民主評議和公示等環節,直接予以救助,並在急難情況緩解后,登記救助對象、救助事由、救助金額等信息,補齊經辦手續﹔實施支出型臨時救助,要在嚴格執行審核審批程序的同時,進一步壓縮辦理時限,提高辦理效率。對申請對象中的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重點核實其生活必需支出情況,不再進行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調查。健全完善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要全面落實縣、鄉兩級分級審批有關規定,合理提高鄉鎮(街道)審批額度,增強臨時救助實效。進一步放寬戶籍地申請限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一步放寬戶籍地申請限制,對遭遇急難事件的申請對象,由急難發生地鄉鎮(街道)或縣級民政部門直接實施臨時救助。

要加強政策銜接,助推解決“三保障”問題。切實加強臨時救助與扶貧政策的銜接,著力發揮好臨時救助在促進解決“三保障”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快形成救助幫扶合力。對因子女就學、疾病治療等造成家庭支出較大,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應及時給予臨時救助,解決他們的臨時性、突發性生活困難﹔對在解決住房問題過程中基本生活遇到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對象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要通過臨時救助及時保障其基本生活,增強對解決“三保障”問題的支持作用。要在做好面向全體居民家庭和個人各類急難事項臨時救助的同時,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的救助力度,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臨時救助水平。

要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特殊困難群體兜底保障。要進一步轉變工作觀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健全工作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切實增強托底意識。著眼於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建立健全主動發現機制。結合完善社會救助“零報告”制度,充分發揮駐村干部和結對幫扶干部作用,及時了解、掌握轄區內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的生活困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救助。著眼於強化統籌協調、有效整合資源,建立健全個案會商機制。健全完善急難救助個案會商機制,對遭遇雙重或多重困難疊加的兜底保障對象,制定實施針對性應急救助措施,有效化解急難救助對象緊迫性生活困境、生存危機,妥善解決單個救助管理部門難以解決的急難問題。

著眼於拓展完善救助方式,建立健全“轉介服務”機制。對給予臨時救助金、實物救助后仍有困難的對象,鄉鎮(街道)要根據其困難情形和相關救助政策、相關救助資源,轉介到承擔低保、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的職能部門,協助其申請有關社會救助﹔轉介到相關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充分運用社會救助資源,予以幫扶。要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依托“慈善貴州”綜合信息平台,有效對接困難群眾需求與社會慈善資源供給,充分發揮“救急難”作用,積極引導和鼓勵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尤其是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志願者隊伍等社會力量參與臨時救助工作,努力形成政府救助與社會力量參與有效銜接,社會救助資源充分激活,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得到弘揚的良好格局。同時,各級民政部門要積極配合扶貧部門建立健全返貧預警機制,加強對已脫貧人口的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