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防控遠程診療:中國系統助力全球戰“疫”

2020年03月17日08: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智能防控遠程診療:中國系統助力全球戰“疫”

在雷神山醫院進行的遠程會診。董家鴻院士團隊供圖

(抗擊新冠肺炎)智能防控遠程診療:中國系統助力全球戰“疫”

中新網北京3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清華團隊針對居民個人研發的新冠病毒感染自測評估系統,兩周前的統計已有20個國家1000多萬民眾下載使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診斷系統已分享給韓國、美國和意大利”……

受國務院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派遣,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教授率清華大學和中國醫師協會組成的國家遠程醫療隊赴鄂工作組馳援武漢已近一個月。15日下午,他通過網絡視頻連線遠程接受媒體集體採訪,介紹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服務疫情防控的研發進展,以及相關系統產品在國內國際應用情況。

人工智能:緊急攻關研發一批疫情智能防控系統

董家鴻說,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清華大學第一時間緊急組建醫工結合的科技攻關突擊隊,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臨床醫學專家和清華大學多院系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家組成8個攻關組,分別針對疫情防控多個重要環節,從鼠年大年初一就開始加急研發攻關,已創新研發並部署應用一批人工智能技術產品。

針對居民個人的新冠病毒感染自測評估系統,民眾通過智能手機回答設計問卷,系統程序就能智能化分析測評人感染風險,並提供是否就醫建議,這對緩解疫情蔓延時社會恐慌,引導居民理性就醫起到很重要作用。

社區智能疫情防控系統通過社區人群自測評估后自動上報到網格員和社區中心終端,利用這樣的智能化手段,實現社區全人群疫情動態監測,從而克服傳統人工手段效率低、容易疏漏的缺點,大大提高社區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智能門診預檢分診系統是針對疫情暴發時大量人群涌入醫院,為避免人群的聚集和交叉感染而研發,該系統能快速精准將就醫人群按感染風險高低進行分類分診,既有效避免院內交叉感染,也降低醫院發熱門診負荷,節約醫療防護物資。

疫情暴發時大量新冠肺炎病人的診斷和疑似病例排查工作量巨大,隻要導入病人症狀、流行病學史、CT影像等資料,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診斷系統10秒內就可以做出診斷,已開展3萬多例的診斷結果准確率達98%,極大提高醫院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率,為快速及時救治奠定基礎。同時,該系統還能幫助基層社區醫院和醫生提高診斷能力。

隔離病房移動生理指標監測系統,可監測患者體溫、心電、心率、呼吸及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並減少醫護人員和病人接觸、暴露,降低院內感染風險,能持續提供病人動態生理監測,為病情准確判斷和治療決策提供依據。

醫療隊抵達武漢后,迅速在雷神山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中南醫院和天佑醫院部署應用了系列創新研發的智能新冠肺炎診治醫療技術產品。通過調研獲悉社區需求,專門研發出針對隔離區康復人群的人工智能監測系統,實現對整個康復隔離人群進行高效、精准的監測服務。到目前為止,已為95個隔離區的1.1萬多名康復患者提供全人群的精准服務。

此外,隔離病房機器人、核酸檢測用取咽拭子機器人等人工智能設備研發,現已部署到一線醫院正在進行臨床測試。

遠程診療:突破多項硬核技術實現“身臨其境”

董家鴻指出,傳統遠程診療手段面臨的最大難點和痛點,主要包括病例巨量信息傳輸難、現場端與遠程端延時、醫療一線畫面清晰度還原差等問題。

“我們研發的遠程協同診療系統平台就克服了這幾個問題,一是能實現高通量數據的順暢傳輸﹔二是現場端與遠程端無延時﹔三是一線現場醫生和遠程端專家可以實時共享病人救治視頻畫面及全部病情資料”,從而達到遠程端參與診療的專家如同“身臨其境”的效果。

遠程診療的“身臨其境”來之不易,研發團隊在這方面至少自主創新突破了三項關鍵技術:一是數據壓縮技術,從前方一線傳到后方遠端的數據量非常大,通過數據壓縮技術可確保數據信息通過網絡快速順暢傳輸﹔二是影像增強技術,確保遠程端圖像清晰還原和一線現場圖像清晰展示﹔三是視頻圖像凍結技術,使遠程診療時遠程端專家根據需要可隨時凍結實時視頻畫面,並進行相關標注,同步與一線醫生充分互動,引導和指導手術操作。

同時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的董家鴻院士表示,這次疫情,雖然一線集中有各地馳援的大量醫療專家,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非常復雜,除呼吸、感染、重症這些專科外,還需要心、腎、腦等專科專家,所以專家資源相對還大量缺乏。

通過遠程協同診療系統平台,就可以動員全國的后方專家團隊廣泛參與,為一線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此次戰“疫”,中國醫師協會組織40多個分會近萬名專家志願者參與遠程診療,利用遠程協同診療系統平台實現全國各地和湖北武漢一線的無縫連接,提供多學科高效會診,為疫情病患救治發揮出重要作用。

他說,遠程協同診療系統平台應用部署到雷神山、天佑醫院等武漢多家定點醫院,已在全國組織多次疫情危重症病例的遠程會診。“針對正在救治的一例危重病人,雷神山醫院16日要組織一場跨國的多學科的專家會診,在北京、上海和美國、澳洲的專家將利用遠程協同診療系統平台進行遠程會診”。

國際分享:中國系統助力全球戰“疫”

針對當前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蔓延肆虐趨勢,董家鴻院士團隊將自主創新研發疫情防控人工智能系統和遠程診療系統,全部無償提供國際社會共享應用,以高科技的中國系統助力全球戰“疫”行動。

董家鴻介紹,新冠病毒感染自測評估系統是通過互聯網公開發布,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從網絡下載使用。目前,該系統已翻譯提供英語、日語、韓語、波斯語和意大利語5個外國語種的版本,今后還將根據需要翻譯提供相應語言版本。“兩周前的統計,全球已有20個國家1000多萬民眾下載使用這個自測評估軟件”。

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是以中國數千例確診的病人資料為基礎,攻克特殊算法和病變范圍立體定量等關鍵技術研發而成。該系統目前已分享到韓國、美國。

他強調,疫情防控人工智能系統和遠程診療平台這些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產品方案,研發團隊都積極分享給世界上任何一個有需要的國家。在向國際輸出中國系統的同時,研發團隊還願意在技術層面共同開展合作研發,為推動中國系統結合所在國具體國情實現本地化貢獻力量,這些國際共享、合作“都是免費的、無償的志願行動”。

董家鴻認為,歷經此次疫情“大考”,中國防控救治經驗對國際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雖然封城舉措可能有些國家無法實施,但建設方艙醫院以及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四早”原則和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四集中”策略,國際社會完全可以借鑒採納。

未來應用:可復制推廣到傳染病防控和慢病管理

清華大學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和遠程診療平台技術產品,是為疫情防控提供全流程的整體解決方案,概括起來可分為院前、院中和院后三個環節,院前對個體及社區防控發揮作用,院中提高醫院診療效率和醫生的診療效能,院后則對康復患者提精准的全過程監測、回訪等服務。

董家鴻指出,基於智能防控和遠程診療系統具有普適性,“研發團隊現在特別想做的,就是希望這個系統也能成為將來其他慢病或者急性病的恢復以后的全程管理”,將來能夠為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服務工具。

針對將來推廣的可復制性,個人自測評估系統可以推廣到任何疾病,還可以針對不同疾病的高風險人群設計不同專項自測評估系統,以服務個人健康評估,提高全民健康意識。隔離區康復人群人工智能監測系統未來可用於其他疾病的術后長期管理,解決中國現在普遍面臨的術后管理短板問題,通過該系統實現病人的全程管理、動態監控、定期提示復診,盡早發現新的問題並及時處理,從而大大提高治療效果。

談到后疫情時代傳染病防控話題,董家鴻特別提出要高度重視“強基層”建設,改變社區醫療機構非常薄弱的現狀,筑牢社區防控一線“防火牆”,否則,今后若再有疫情,民眾還是都直接涌向大醫院,“造成大醫院的診療癱瘓,這種情況再大醫院、再強能力也沒辦法應付,也容易造成醫院內交叉感染,導致疫情蔓延,所以社區醫院必須要加強”。

同時,目前綜合醫院針對傳染病治療防控設施也嚴重不足,這方面必須做到有備無患,平時就要建立足夠應對突發傳染病疫情的空間設施及設備資源,不至於疫情到來“臨時抱佛腳”而影響應急響應。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