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凯里市“五个聚焦”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聚焦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延续优化调整现有的社会保障性兜底、教育、健康、住房保障、就业、生态、金融等帮扶政策。截至目前,共完成教育改薄工程17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2.63亿元,资助29.98万人次;组建113支医疗队伍深入村组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工作,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建成行政村卫生室150所、村级医疗服务点53所,实现村村有村医巡诊;累计投入1.72亿元,实施危改10955户,做到“应改尽改”;累计投资9753万元实施208个农村人饮项目,655个农村饮用水点的水质检测全部达标;全市纳入农村低保3795户9353人,已全部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补助资金。
聚焦健全防贫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干部定期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继续加强脱贫村、脱贫人口监测,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和发挥好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动态清零。2016年以来,全市共获得杭州对口帮扶资金9500万元,精准安排实施项目38个,带动贫困人口增收11048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4050户31956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14050户29997人,就业率为93.87%,“三类零就业家庭”已动态清零。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保障。在全市5个安置点全面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和打造安置点小区出门有组织、有园区、有学校、有医院、有商场、有公交、有公园的“出门七有”建设,建成凯里市新市民培训学校等培训平台和11个扶贫车间,全力提升搬迁群众的满意度和归属感。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延续支持扶贫车间优惠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目前,已安置613名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在安置点公益性岗位就业,安置732人在乡镇扶贫公岗工作。疫情发生以来,新增乡镇扶贫公益性岗位5人,新增生态护林员680人,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公益性岗位51人。
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党建农业产业扶贫园建设为载体,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持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鸡、猪、渔、菌、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和林下“鸡、蜂、菌、药”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实现蔬菜种植15.36万亩,食用菌种植0.27万亩,水果种植10.02万亩,中药材种植3.58万亩,实现生态家禽出栏189.64万羽,禽蛋产量0.37万吨,生猪出栏9.04万头,水产品总产量2845吨,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29.93万亩,产值54889万元。
聚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1.05亿元,建成通组公路192.7公里,打通30户以上“组组通”最后一公里,实现20个镇街、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运(其中13个镇街通公交)的“双通”目标。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目前农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54千伏安,农村供电可靠性达到99.7%。全面推进快捷讯工程,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光纤宽带全覆盖,自然寨4G网络全覆盖。累计投入12.53亿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村委活动室、污水管网、人行步道、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在全市166个行政村配备垃圾清运设备5696件套,配备村级保洁员398名,形成“村收集、镇街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网络,村容寨貌得到明显提升。(粟琼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