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修好后,我家分得一个。大棚里的3000个菌棒,共收鲜蘑菇2250公斤,收入13500块钱。按30%的提成,我家得到的分红是4050块钱。加上一个月1000块钱的保底工资,栽一季食用菌,我家的收入就有7000多块钱。”在清镇市红枫湖镇白泥村高院组,60多岁的村民陈永芬对自家的收入十分满意。
2018年5月,贵阳市委党校资助白泥村10万元扶贫基金。为把这笔扶贫资金用活、用好,白泥村“两委”通过多次讨论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与该村入驻企业贵州清镇白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14个大棚。村里的14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家一个。由白盛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服务,随行就市回收贫困户种植的食用菌,即使菌价回落,最低也按每斤3元的保底价收购。2020年年底,白泥村14家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白泥村14家贫困户的脱贫摘帽,只是清镇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党建引领,促进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清镇市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清镇市流长乡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核心,组建了26个战区5个工作专班。明确了4名党委班子成员到4个贫困村牵总抓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26支党员干部工作组,建立了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周见面、周确认、周调度、周清零”工作机制和四重排查模式,强化动态监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合了乡党委、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四支队伍力量,全力补齐“三保障、饮水、收入”五大短板。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核心引领作用,探索“1+1+1﹥3”复合式山地农业发展模式,带动了7200多户28000多人实现户均增收2750元。
红枫湖镇实施党支部“双化”建设、支书、主任“一肩挑”、培养退役军人党组织带头人等工作,全镇8个村(居)实现了“一肩挑”,两名退役军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各村探索“三权分置”路径,采用“四方融合”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振兴,走好共同富裕之路。截至目前,红枫湖镇共流转土地26800多亩,流转率达54%,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分红50多万元,农户保底分红达1880多万元。2020年,红枫湖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
站街镇党委在完成了8个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工作的过程中,开展了林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整顿工作。镇党委在全镇开展了26次考察,全面摸清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识别后备人才47名,为2021年换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坚持标准抓好党员发展,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还通过开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工作,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此外,深入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四方联结机制,建成了元宝枫产业基地1万亩,打造站街“万枫林海”,持续扩大茶叶产业种植规模,红枫湖“南岸红枫品茶、北岸站街赏枫”的生态格局逐步显现。(通讯员 耀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