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影史的一段流金岁月

——彩色故事片《山寨火种》拍摄记

2021年01月27日10:06  来源:贵阳日报
 

讲述人:蔡葵,1941年9月生,现为贵州省电影家协会顾问、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副秘书长。并有电影文学剧本《山寨火种》、电视连续剧《喋血黎明》等摄制后在全国播映。

40多年前,贵州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问鼎“百花奖”。

“这是贵州主创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同时也是第一部问鼎‘百花奖’的贵州题材电影,一晃这部电影都问世40多年了!”指着端端正正放在镜框里、有些褪色的《山寨火种》海报照片,这部影片的主要编剧、已是耄耋的老艺术家蔡葵自豪而感慨。随着他的追忆,记者回到了贵州电影史上的一段流金岁月。

数易其稿 完成剧本

1973年,还在贵阳矿山机器厂工作的蔡葵参加了厂里的文艺宣传队,为给宣传队创作节目,他以红军长征路过贵州为蓝本,创作了三幕歌剧《石花》,讲述的是苗族猎户救护红军伤员的故事。此剧在当年的全省剧本创作座谈会上得到肯定后,又根据有关领导的建议改成六幕歌剧,取名为《茨藜红》。当时,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了一个话剧学习班,他们看到《茨藜红》本子后,找到蔡葵,请求改成话剧。经过蔡葵的精心构思,在《茨藜红》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细节,就有了八幕话剧《山寨火种》。

1973年10月,贵阳地区举行文艺调演,同时上演了歌剧《茨藜红》和话剧《山寨火种》,两剧双双获奖,一时间成了贵阳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1974年,文化宫又复排,还请来了省话剧团的导演、舞美等专业人士指导,在文化宫影剧院内继续演出了较长时间,影响更大。

1975年,北京《解放军文艺》杂志社负责人、作家王中才来贵阳组稿,听说了《山寨火种》的一些情况,很感兴趣,约蔡葵谈了几次,并要走了剧本。

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派总编室编辑曹积三和导演姜树森等三位同志来贵阳,找到文化局通知蔡葵说,长影接到《解放军文艺》杂志社推荐的剧本,认为主题内容都很好,让他把话剧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于是,在市文化局的领导下,组建了‘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厂矿职工业余创作组’,明确指定由我为主要执笔,把话剧《山寨火种》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蔡葵说。

加大投入 打造精品

为达到满意的效果,蔡葵四赴长影改稿。几经寒暑,断断续续经历了四年“持久战”。长影非常重视,责成总编室主任高鸿鹄指导,厂长苏云亲自看剧本并参与讨论。还得到张天民、乔羽、玛拉沁夫、叶楠、何鸣雁等著名艺术家以及雷振邦、王家乙、林农、苏里、赵心水、于彦夫等长影艺术家的帮助和指导。创作组多次沿着红军走过的地方,深入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体验生活、补充素材。

1976年,长影又把创作组几位主创接到制片厂,再次修改剧本。为提高艺术质量,市文化局还请著名诗人廖公弦为该片的歌曲作词,剧本也锤炼得更加成熟。长影又重新指派刘仲明出任导演,方化、尹福文、赵亚珉等著名演员领衔主演。《山寨火种》摄制组终于组建完成,开始筹拍。

“当时我国电影胶片很紧张,彩色胶片全靠进口,价格昂贵。该片起初计划拍黑白片,试镜后感到民族服饰不够鲜艳亮丽,才改为拍彩色片。”蔡葵说,长影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投资数百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款项。拍摄组还租用了一辆专列运送灯光、摄制器材和服装、道具。摄制组到贵州后,又遴选了贵州专业剧团及业余文艺积极分子共10余人加入到剧组中,在贵阳、遵义、安顺等外景地工作了数月,十分辛苦。

蔡葵还讲述了摄制组在贵阳拍摄时的一段有趣的花絮。一天,为尽地主之谊,蔡葵邀请两位导演以及成功塑造了无数反派人物、观众熟知的著名演员方化到家里做客。“那时我家住在公园北路清平巷一处木柱木壁的陋室,街坊四邻闻讯纷纷赶来追星,将门前窗外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整个小巷人头攒动,想起来真不亚于今天‘粉丝’的热情。”蔡葵说。

吃饭聊天时,蔡葵好奇地问艺术家方化为何同意在这部影片中出演反派主角白山魈。方化说:“我在厂里看到剧本,很有传奇色彩,白山魈这个人物写得很丰满,有个性,很典型,我感兴趣就接了下来。”然后他信心满满地说:“我有预感,这部电影一定会成功。”

数年磨砺 问鼎大奖

摄制组在贵州的外景地辛苦拍摄了数月,又回到长影摄影棚补戏,精心进行了后期制作。1978年初,彩色故事片《山寨火种》摄制完成,顺利通过审片。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大众电影》《山花》等杂志和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在贵州更是引起轰动。

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中,该片荣获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乐奖等11个奖项提名。在1980年的贵州省文代会和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省文联主席蹇先艾在报告中特别肯定:“《山寨火种》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山寨火种》从歌剧到话剧,再到电影的创作,可谓‘数年磨砺出一剑’,充分体现了艺术精品来之不易。”蔡葵说,这部作品至今仍不失其艺术感染力:央视电影频道在“流金岁月”栏目多次播放;被选入“中国经典电影宝库系列”;与《地道战》《地雷战》《兵临城下》《红日》《冰山上的来客》等一批经典电影一起,制成“电影宝鉴”VCD影碟出版发行;被载入我省编撰出版的《贵州戏剧史》;2005年,适逢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省文联工作月刊《贵州文艺界》发表了省电影家协会的纪念文章,表述了这部作品在贵州电影发展史中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赵红薇)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