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变金山 百姓尽开颜

——从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看纳雍之变

2020年11月27日08:26  来源:贵州日报
 

曾经,生于山,困于山;

如今,立于山,富于山。

地处贵州西北部、侧卧于乌蒙山系东南麓的纳雍县,打响一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产业革命突围战,奏响了一曲决胜深度贫困的雄壮交响。

这曾是一片深度贫困的土地。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地貌,不仅导致这里山寒水瘦、地瘠民贫,而且阻隔了与山外往来。一句“纳威赫,去不得”的贵州民谣,感叹出纳雍县千百年来的无奈与辛酸。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纳雍脱贫攻坚工作,从2018年开始,谌贻琴同志就把纳雍县作为扶贫联系点,蹲点调研、访贫问苦、亲自督战,走遍了全部29个乡镇(街道),精准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穿越“十万大山”,唤醒“沉寂土地”,纳雍县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中啃下贫困硬骨头,翻越脱贫路上的乌蒙山,以优异之绩作答脱贫攻坚“答卷”,赢得了“纳威赫,了不得”的新赞誉,书写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

靠山吃山,建好山上“绿色提款机”

金蟾大山海拔2476.4米,是纳雍县最高峰。而今,“金蟾大山”四个字有着新的身份——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2017年纳雍县成立的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方向是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

11月中旬,记者在纳雍县金蟾大山公司菌棒厂,依次走过强冷间、待接区、接种间、运转间、培养室。工厂生产线干净整洁,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人有序忙碌着。该菌棒厂是公司一期建设的主体项目之一,从事红托竹荪生产。

公司董事长郭明介绍,目前红托竹荪除在贵州省内销售外,已与东北,以及广东、福建、云南等区域代理商展开合作。公司在寨乐镇打造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已申报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农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在寨乐镇革新坝区,占地约1600亩的食用菌大棚拉开阵仗。一朵朵红托竹荪似浪漫的白色网状小伞,生长在大棚内分层立体种植的营养土中。寨乐镇镇长李随介绍:“目前基地已升级改造945个大棚,是全国最大的红托竹荪生产基地,年产值可达1.2亿元。每天在基地务工的人员约300人左右,基地每年可为贫困群众增加300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纳雍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是纳雍食用菌产业裂变项目,也是纳雍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主导项目。目前,以金蟾大山公司为主导企业的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已形成“科技研发、菌种繁殖、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体系。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面对开门见山、回头是山,国土面积几乎以山地为主的自然环境,纳雍县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气候条件,顺应群众意愿,唱好“特色戏”,念好“山字经”,让大山成为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源头”。

纳雍县高山多雾,土质是酸性的马穴泥,适宜茶叶生长。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成为政府主导的一项富民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纳雍县的一个个高山茶园披绿挂翠,昔日的荒山穷山变成了“绿色提款机”。

纳雍县河谷地带热量充足,适合发展水果产业。依托科研人员发现并培育出的优质品种玛瑙红樱桃,风景秀丽的九洞天总溪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河谷地带发展樱桃产业,培育出了水果和旅游两项富民产业。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命题中,纳雍县立足县域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特征,强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通过精选主导产业、优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生态鸡、食用菌(红托竹荪)、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改变过去小、散、弱的生产现状,向规模化、深加工、品牌化、高质量迈出坚实步伐。

决胜之年再发力。今年,纳雍县茶园面积达到了13.18万亩,玛瑙红樱桃面积达到13万亩。在农业产业调整方面,种植马铃薯59.79万亩、辣椒12.18万亩、南瓜14.99万亩、食用菌3997亩、中药材在田面积6.22万亩,全县共调减低效作物25.27万亩,确保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冲出大山,拓宽黔货出山产业路

11月中旬,记者走进位于纳雍县寨乐镇的活禽屠宰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占地88.7亩、面积59449平方米的厂区内,屠宰、消毒、制冷、污水处理等现代化设备齐全。这是纳雍县以“滚山鸡”为品牌的土鸡养殖产业子项目,具有年屠宰土鸡3000万羽的生产能力。与此相配套,纳雍县建起了土鸡育种育苗场、生态饲料厂,以及遍布全县的生态放养场,让土鸡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源源不断向大湾区供货。

“我们已在粤港澳大湾区签下2.5亿元订单。”贵州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健信心满满地介绍,从2016年开始,纳雍县用好高速公路通达的交通条件,开始谋划黔货出山的道路,在农村产业革命中,依靠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宝安区的对口帮扶畅通市场销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在通过完善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后,纳雍“滚山鸡”直通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餐桌。

纳雍多年受制于山。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斗打响,沐浴着省委实施“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春风,纳雍县围绕“八要素”,落实“五个三”,在加快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六个转变”中,既靠山吃山建金山,选准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又冲出大山闯市场,让特色产品变成帮助百姓增收的真金白银。

脱贫不能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而要学会在市场经济中“游泳”,把握经济规律,把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把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务及时提供好。脱贫攻坚的历程让每一位纳雍人明白:在作风上要久久为功、水滴石穿,在措施上更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要什么、纳雍有什么、贫困群众能干什么”,精准谋划自己“发展什么、培育什么、支持什么”。

这是纳雍最新的“市场战略”——

落实订单生产。大力引进市场主体,确保产品产得出、销得去、有效益。与贵州黔辣食品有限公司、贵州黔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签订订单辣椒11.53万亩;与广州好来客公司、威宁新一佳公司签订马铃薯销售协议2.5万吨;与织金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10万亩南瓜(约15万吨)销售协议;与北京新发地签订每日销售萝卜50吨协议;与贵州亿藤、江苏苏中制药集团等签订中药材1.65万亩保底回收协议。

抓牢农产品销售对接。形成建销售团队统一对接渠道、建集配中心统一分拣配送、建信息平台统一发布产品的“三建三统”工作机制,探索网上直销模式。2020年纳雍县成功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成为贵州省2个国家试点县之一。

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抢抓民革中央结对帮扶、广州对口帮扶机遇,瞄准冷凉蔬菜需求旺盛的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纳雍特产进都市”销售2845.65万元。在广州市花城汇购物中心和佛山市免费开设纳雍农特产品展销窗口和批发专铺等,让更多“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好产品走向大市场、卖上好价钱。

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人也还是这些人,思路一变天地宽!纳雍围绕产销对接在更广领域为农产品“找出路”,在更深层次开展合作共赢,让产业扶贫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硬核”保障。

咬定青山,接续乡村振兴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刚刚成功摘帽的纳雍县并没有“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而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这些天,张家湾镇二道河村的香葱种植基地上,好一派繁忙景象,千亩香葱迎来了第三季丰收,群众正在顶着细雨采收。这个基地种植香葱1300亩,每年可种植3季香葱,每亩每季可产香葱20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4元,年总产值3120万元,每亩年产值超过2万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去年才摘掉贫困帽的二道河村村民汪兰兰,今年的干劲更足了,1500元的年流转费、80元一天的务工收入,加上年底分红,让这个穷了一辈子的农村妇女信心满满:“好好干,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纳雍将以农村产业革命的丰硕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县委书记彭华昌告诉记者。

今年8月14日,纳雍县出台《中共纳雍县委关于贯彻市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夯实农村执政根基落实“四个留下”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基础上,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严把政治标准,村干逐个考查“过筛子”建立后备队伍,盘点本土人才“摸底子”;开展专门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强脑子”;加大关怀激励,适当提高待遇“鼓袋子”;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常态管理“压担子”,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强化党支部领办迅速实现“全覆盖”、强化市场化导向大力培养“带头人”、强化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批“示范社”,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

——盘活存量,全面实行集体资产确权颁证;做大增量,加强政策支持注入资金项目;放大变量,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持续发展,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

——全面推动“三治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党建+积分”考核管理、全面推行“百姓讲评”评说活动、全面实施“七人议事”民主管理、全面开展“农民讲习”宣讲活动、全面推进“警务两会”工作机制、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吹响,乡村振兴的战场拉开序幕。

纳雍县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演绎“纳威赫,了不得”的新传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陈诗宗 王淑宜)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