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人力资源基础

——正安创办181所“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破解人才瓶颈成效显著(上)

2020年11月26日08:19  来源:贵州日报
 

产业兴旺需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生态宜居需要培养一批绿色农业领路人,乡风文明需要树立一批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治理有效需要孕育一支坚强有力的村级队伍,生活富裕需要涌现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致富带头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正安县坚持问题导向和求解思维,通过深入调研,探索实施兴办了“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

“从2018年8月至今,全县先后创办181所‘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成功打造了570个产业实践基地,让群众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者、受益者,使贫困户、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凝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一股青年农民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潮。如今,已有数万名返乡青年农民成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由此,极大地提高了乡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正安县委书记邓兆桃,在谈及该县通过创办“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制约时底气十足。

正安县“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缘于群众的首创。

“2018年初,新州镇老城村党支部邀请县、乡农技专家到现场指导群众种植白茶,受到全村群众热烈欢迎。于是,专家们便开始主动对点联系该村扶贫产业,精准匹配致富能人,共同推进产业发展,这些专家就是‘导师’。”正安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兰说。

看到群众的热情和期盼,正安有了信心,并举一反三,破题研究以“导师制”为基础,以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为目标,探索建设“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以此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新青校’的创办既然是缘于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那么就要扎实做好研究,把好事办好。”邓兆桃认为,要把“新青校”定位为新时代引领产业革命、培养后备人才、强化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将产业发展作为学校实训内容,将产业基地建成学校的实践基地。

对此,正安县制定了严格的“新青校”建设标准,着力强化政策设计。据了解,该县先后出台了“新青校”实施方案以及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对如何建设、如何运行进行详细规定。

2018年以来,该县借力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冬季会战”,按照“一个理论教学点、若干实践基地”的学校构架,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大力推动20所镇级总校、161所村级分校以及相应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龙头企业支持,形成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使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形成了正向推进的态势。

与此同时,该县在创建过程中还不断健全倒逼机制。建立目标清单,要求每所学校每年至少发展3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5名村级后备人才。对照目标清单,于年底组成调研评估组,就工作成效逐一验收过关。对工作滞后的乡镇、村党组织实行驻点整改、逐个过关,有力推动了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运作。

在“导师”的遴选方面,该县坚持“政治强、本领强”原则,建好用好“导师库”。重点从党政干部、党校教师、离退休干部中选聘思政导师,从农业专家、技术骨干、农村致富能人中选聘产业导师,共聘用县乡村三级“导师”1364名。

为确保方向不偏,先后以“什么是新青校”“为何要兴办新青校”“如何兴办好新青校”为主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让“新晋导师”首先清楚“新青校”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晰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效。

为加强“导师”的动态跟踪管理,该县组织部门定期对“导师”教学情况、作用发挥等进行评价。对综合评价较差、群众满意度低的进行淘汰,退出“导师”队伍。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出台了激励“新青校”导师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同时,每学年年底评选20%的先进“导师”进行宣传激励,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选派外出参观学习。

“香葱产业1亩的年产值可以达到3万元以上,农户种植香葱,比发展其他产业收入高。‘新青校’兴办以后,我被聘请为产业导师,带领大家一起发展香葱产业。现在,我们村有50余户、全乡有300余户农户种植香葱,产业规模做大,名气逐渐打响,市场打开了,我也从中获益颇多。”谢坝乡上关村产业导师李进在“新青校”传授香葱种植技术。

一直参与“新青校”创办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蒲立军告诉记者,为了突出教学方向,他们根据农时农事进行科学安排,坚持分类施教、注重实效,为农民群众设置“基础班”,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其致富本领、内生动力、感恩意识;为乡村青年设置“青年班”,把加强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同时着力提升带富能力;为村干部建立“提升班”,帮助解放思想、培训政策,提升履职能力。

概括起来,“新青校”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突出技术服务、政治吸纳和人才储备这三大特点。

开发了《白茶产业管理》《方竹种植技术》等特色教材,实行“导师”联系制度,每名“导师”联系指导5至20名学员,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到“学做一体”“产教结合”。按照每期培训班学制一年的要求,对累计集中参训时间在2周以上的学员,组织结业考试、颁发学习证书。

坚持技能培训与思想教育“两手抓”,通过讲“短、小、微”的身边故事,说“生、鲜、活”的乡间俚语,使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群众明白“惠”在何处,知晓“恩”从何来。针对重点培育对象,指定专人定期帮教,促使其思想上提前入党,对条件成熟的及时向党组织推荐,推动“新青校”成为加强党建的重要阵地。

实行“先校后村”定岗定责锻炼制,对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学员,择优选派到村任职,是党员的任命为支书助理,不是党员的任命为村主任助理、村民组组长。通过设台阶、交任务、压担子,鼓励他们参与村级事务,培养后备人才。

“去年我务工回乡,发现村里人都开始养蜂,在‘新青校’导师包远明的带领下,也开始学着养,到今年已发展到了70箱蜜蜂,赚了11万元。在‘新青校’,我不但发展了产业,还光荣地入了党,现在还成为了村里的后备人才。”安场镇自强村自立组学员顾艺高激动地说。

近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两年来,“新青校”在正安县迅速建立运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导师”为学员传授技术的场景,该县基层党组织在创新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正安县“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先后培训农民18万余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700余名,培育村级后备人才640名,并以此为载体成立了“党员扶志宣讲团”154支、“党员义务调解队”265支,为116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

“新青校”的探索实践,让农村有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2019年,正安县“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这一基层党建新载体获得了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奖。(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伦丽 潘树涛)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