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产业旺 内生动力足

——毕节市委宣传部帮扶纳雍县羊场乡见闻

2020年11月24日09:16  来源:贵州日报
 

曾经,金蟾山下的纳雍县羊场乡大山阻隔,耕地稀少,产业滞后,村民贫困。

“一把石子一把泥,七月包谷二尺一,交通落后出不去,看着远方干着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用山歌诉说着辛酸。

如今,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羊场乡在毕节市委宣传部四年如一日的倾力帮扶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风生水起,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十足。

打通发展“肠梗阻”

菜子地村马家寨村民组,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村落。

每逢天气晴好,74岁的村民组老组长马国俊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院门口,看着明晃晃的水泥路蜿蜒过大山垭口。

“过去没路的日子,苦啊。”马国俊说,那时买点盐巴,走最近的路去倮柱赶场,来回要七八个小时。

马国俊组织群众集资修路。“全寨20多户人家,老弱妇孺全上。没办法,年轻人得外出挣钱提供资金支持。”

寒来暑往,马家寨的毛路终于修通了,红星拖拉机蹦蹦跳跳开进了村子。更让老马开心的是,2017年,乡里对这条路进行了拓宽硬化,水泥路穿过陡壁,修进寨子。

交通改善让马家寨村民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修起新房子。2016年,毕节市委宣传部联系帮扶羊场乡后,走访调研发现这里地处偏远,大山阻隔,基础设施欠账大,光靠通村路无法快速打通发展“肠梗阻”。

“不改善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羊场发展就是空话。”毕节市委宣传部派到羊场乡挂职副书记的陈世举说。

2017年,市委宣传部协调112个浦发银行项目落户羊场,大部分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项目的实施,一条条明晃晃的水泥路在金蟾大山脚下蜿蜒。如今,300余公里通组水泥路疏通了羊场的发展“经络”。9个安全饮水攻坚项目、5个巩固提升项目、644口小水窖结束了乡亲们背水吃的历史。电、讯、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随着纳雍到赫章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不久的将来,羊场乡将搭上高速公路‘发展快车’。”纳雍县人大副主任、羊场乡党委书记李劲全说。

特色产业助增收

“好个戈落坝,山高阴雨大;盐巴不得吃,辣子不得下。”这是过去流传在羊场乡戈落村的顺口溜。

“戈落村如此贫困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像样的产业。”市委宣传部派驻戈落村第一书记顾松说。

在毕节市委宣传部积极沟通协调下,占地100亩的黑木耳种植项目落户戈落。“小朵的留一下,还会长。”在黑木耳基地务工的村民龙中先说。龙中先拿起一个菌棒,动作麻利地把大朵的黑木耳摘下。“今年,领到务工收入已将近1万元了。”龙中先说。

“黑木耳种植基地解决了附近20余名群众务工,截至目前,发出去的工资超过20万元。”戈落村党支部书记沈草草说,村里的黑木耳无污染,品质好。前段时间寄了点到广州去,现在有好多人打来电话要购买。

对于海拔高、土地瘦的羊场乡来说,产业选择是群众增收的关键。市委宣传部多次把市农科所、牧科所等涉农部门的专家请到羊场乡考察,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在专家的建议下,羊场乡定下了特色种植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种植经果林、黑木耳、紫洋芋、中药材;养殖猪、牛、羊、鸡、蜜蜂。市委宣传部帮助联系协调项目,邀请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从羊场的土地资源来说,规模化发展不太现实,那就做特色。”陈世举说。毕节市委宣传部帮助乡平台公司注册了“云上金蟾”品牌商标,让羊场的特色农产品拥有了“身份证”。

在市委宣传部的倾力帮扶下,羊场乡逐渐走出了特色产业发展路。截至目前,羊场乡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养殖土鸡20万羽,肉牛3570头,生猪8200头,中蜂1100箱;种植刺梨6687亩,黑木耳120亩。

“今年,为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宣传部争取30万元资金,按照每头猪补贴1500元的方式,支持200户贫困户户均养殖2头猪。”陈世举说。

智志双扶动力足

走进繁荣村陆家院子组村民吴故冬的家,只见院里绿意葱茏,屋里窗明户净。“陈书记天天大喇叭喊,不打扫干净都不好意思了。”吴故冬说。

他口中的陈书记就是陈世举,兼任繁荣村第一书记。“我第一次到他家,新修的房子没门窗,家里横七竖八摆满杂物,坝子里垃圾遍地。”陈世举对吴故冬说,“我争取项目把你新家的门窗装好,但你得把家里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并且要长期保持。”

很快,吴故冬家装上了新门窗,吴故冬也遵守诺言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只有通过智志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毕节市委宣传部组织干部走进群众家中,和群众交朋友,认亲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鼓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市委宣传部结合自身优势,在羊场乡大力推动“七个起来”(大喇叭响起来、社区公约立起来、各级组织联起来、培训机构办起来、知识抢答赛起来、文化墙建起来、宣传队演起来),特别是让大喇叭响起来,时时在大喇叭里对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同时结合实际,在羊场探索推进“三个一元”机制,“十户(护)”联动机制,推动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同时邀请专家、农民讲师等到羊场开展技能以及思想教育培训。

通过一系列措施,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戈落村易家寨组,村民张仕辉的房子最不起眼,旧式的老木屋盖着小青瓦。“我修不起大房子,但我送出了大学生。”张仕辉话语中满是自豪。

“驻村干部经常来我家,鼓励我们坚持送娃娃读书,帮我们家争取政策扶持。现在我明白了,孩子读书有出息,比你留给他万贯家产强。”张仕辉说。

在戈落村,乡亲们逐渐明白,只有教育才能真正斩断穷根。“近4年来全村出了18个大学生呢。”顾松说。

“通过智志双扶,羊场乡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十足。”李劲全说,羊场乡和全县一道,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检查。

采访结束时,我们回望初冬的金蟾大山,五彩斑斓的山坡上,一坡坡花椒树、李子树为来年的丰收蓄积能量,绿树下、山野里牛羊成群……一幅幅富美图景在眼前铺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张弘弢)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