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能:家乡让我找到归属感

2020年11月17日09:06  来源:贵州日报
 

我叫杜国能,今年47岁,是水城县都格镇龙井村人,也是贵州水城县泽能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说起我与农业的缘分,要从2010年谈起。那年,我与几位朋友经协商后成立了泽能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初衷就是想借合作社平台,带动老家农业产业发展,提高村民土地种植收入。

早在转行农业之前,我曾在啤酒厂工作过,也从事过煤炭业、餐饮业,但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没能让我的内心产生归属感。

直到2008年,家乡水城的红心猕猴桃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推荐果品后,得到了许多老乡的关注和重视,我也第一次对这猕猴桃产生了好奇。

2009年下半年,我和团队先后到四川苍溪、河南郑州、陕西周至、湖南湘西、江苏扬州等地考察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

考察归来后,我对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最开始决定在老家发展猕猴桃产业时,亲戚朋友都不愿意支持我。那时龙井村没有公路,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村民们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在我的坚持下,猕猴桃产业终于在老家落地生根。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开始经验不足,基础配套设施考虑不完备,2012年碰上干旱,连续8个月没有下雨,600多亩地的几十万株苗基本上全部死光。

2016年,在合作社资金周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曾半年多发不出工资,但乡亲们没有来多问过一句,当时我还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后半生就在老家守着这片地过。

熬过难关后,我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更足了。我和合作社的同事们重新修水池、建水坝、装冷库……逐步完善产业链和相关配套设施,产业在2017年终于见到了效益,乡亲们的工资和分红一口气结清,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如今,泽能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猕猴桃基地,从最开始的600多亩发展到2100多亩,实现收入400余万元,带动当地50余户贫困群众140余人就业,务工群众年均收入4至6万元不等,近十年的苦心耕耘和守候没有被辜负。

未来,我们还将努力做好猕猴桃管护,提升果子质量,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这片土地的生机越来越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