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况再猛,2019年8月,我调任到了丹寨县兴仁镇任党委书记。从此,兴仁镇就成了我的家。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我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抓好剩余贫困人口“清零”,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是2019年我刚到任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
深入各村,与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座谈,听取意见和“清零”对策,并对剩余贫困户进行逐户走访,细致了解他们家庭情况,是我刚到任兴仁镇党委书记的时候每天必做的事。37天,我走了22个村127个自然寨,遍访了216户剩余贫困户。通过调研问计,创新建立“一访三包”帮扶责任机制,将剩余人口的结对帮扶由一帮多变为多帮一,找准了攻克最后堡垒的抓手。
杨昌坤是兴仁镇摆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儿子在外读书,妻子身体不好,杨昌坤照顾妻子无法外出务工。通过帮扶机制的调整,我积极协调,杨昌坤和妻子分别到本村高速公路服务区从事保安、销售员工作,家庭收入每月增加4500元,实现了就近稳定就业,顺利脱贫。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有效、最牢固的扶贫措施,只有把产业做扎实了,才能做到有效的扶贫。”我常对其他班子成员说,只有发挥好创业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树立好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典型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才能凝聚点滴之力,推动兴仁镇产业扶贫达到新的高度。
在全面推广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产业扶贫模式下,我提出入驻兴仁镇的企业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要能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不能自己搞发展;二是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生态环境是发展的资本;三是企业的入驻要能有效盘活当地经济发展。让兴仁镇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2020年,全镇实现产业分红129.7万元,土地租金支付900万元,劳务薪金支付480万元,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全镇完成蓝莓种植8600亩、中药材种植9869亩、低产茶园改造5800亩、蔬菜年种植8000亩次、家禽出栏25.9万羽、土猪出栏4.9万头,城江西瓜年种植2000亩、烤烟年种植1000亩以上。全镇2846户贫困户从中获得产业分红金、土地租金、劳务薪金的“三金”。
一年来,我经过深入调研与镇党政班子成员研究推出了新的扶贫模式,在兴仁镇构建起“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推广贫困户生产劳务的“扶贫车间”和“订单式”产业扶贫体系,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