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茂林之中,温差显著,孕育珍品,成就上好品质的贵州生态食用菌……安龙香菇,肉质厚实,味道鲜美……”
从北京到上海,从成都到广州……全国各大城市的餐桌上,以黔地食用菌为原材的多种菜式逐渐得到了众多食客青睐。
这是近年黔西南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的结果,更是当地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结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黔西南州因地制宜,确立了发展特色产业以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问题的“脱贫战法”,大力推进以食用菌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黔西南州通过土地流转、示范带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遵循“品种调优、产业调特、规模调大”的原则,因地制宜种植平菇、竹荪、羊肚菌、香菇等优势食用菌品种,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以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主线,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育种育苗、品牌打造、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等全产业链发展,黔西南走出了一条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济,从单一生产向产业汇聚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为高质量发展食用菌种植,今年黔西南州抓牢老业态、突破新业态。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坚持“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示范带动”,采取“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等组织方式,重点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务工就业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至8月底,黔西南州完成食用菌种植面积6.67亿棒(万亩),产量22.74万吨,有力助推困难群众实现就业脱贫。确保全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裂变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