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魏容
我叫金元汉,今年63岁,是盘州市鸡场坪镇椅棋村人,现在是鸡场坪中学的一名剪纸艺术课老师。
我是彝族人,出生在一个以剪纸为生的家庭,从我的曾祖父那一辈开始,家族里就有人专门从事剪纸。后来,我的祖父金玉祥将剪纸手艺传承给父亲,到我这一代已是家里第四代传人。
在我们彝族人的习俗中,红白喜事都用得上剪纸。这些剪纸大部分都要剪成喜鹊和“喜”字,而且都要成对剪。此外,剪纸还能用于彝族服饰上,新娘结婚礼服上刺绣的一些花样必须先剪出图案来,再绣到服饰上。
村里的白事都要用竹篾和纸扎一些纸火(祭祀用品),如马、龙之类的,纸火上面也需要贴上五花八门的剪纸花样。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就能跟着父亲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活,父亲一边剪纸,一边告诉我如何将图案贴在灯笼上,耳濡目染下,我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5岁时,父亲发现我的剪纸天赋,正式教授我剪纸手艺,20岁时我开始独立创作。
剪纸是个精细活,如果一剪不准,整幅作品就成为废品。剪纸需要心、手、眼三者完美配合,除了技巧外,剪纸作品还必须有思想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地方性,这样才能凸显特色。
1985年,我独立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唢呐舞》得奖后,给了我信心,更让我坚定了在剪纸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此后,我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剪纸上,一把剪刀、一支铅笔、一把刻刀、一块刻板……随着时间流逝,家里用坏的工具已经多得数不清。
随着《秋千》《荡秋》《斗牛》《仕女图》等作品诞生,我的手艺也渐渐走出了盘州,得到省内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多幅作品先后获得省、市大奖,多次被评为“凉都名匠最佳新人”“凉都名创优秀设计”“贵州名创”“贵州名匠”。
而今,除了在学校上剪纸艺术课外,我平时都待在盘州市鸡场坪非遗文化陈列室里,凡有愿意上门学习剪纸的,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未来,我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和学习剪纸艺术,也只有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剪纸、了解剪纸、学习剪纸,这门手艺才能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