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这句顺口溜曾是赫章县海雀村的写照。
如今走进海雀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新民居被青山环绕,山中树木郁郁葱葱,村子里溪水淙淙。
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口,伫立着一尊手拿镰刀,眼眺远方的雕像,他就是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当年,正是他带领海雀村民战天斗地,在一座座荒山上植树造林,硬生生造出了13400亩林地。
1987年,在文朝荣的带动下,海雀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从1987年到1989年,村民种下了华山松、马尾松等树苗。随着种下的树苗长大,水土流失的问题得以解决,村民们开始用地膜种植包谷,庄稼的收成提高了好几倍,大家告别了饿肚子的日子。
“我家的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还养了几头大肥猪。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现在想吃随便吃咧。”村民王学方笑着告诉记者。
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表示,种树前的海雀村8000亩地难养活168户730人,退耕还林后,1780亩地却养活了全村260户995人,“得益于村里这‘万亩林海’”。
进入新时代,海雀村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肚子,植树造林后,耕地变少,必须靠产业发展才能破解致富难题。
2017年,村里种下500亩高原苹果,产业覆盖农户222户,苹果盛产后,预计每年亩产7000斤,按每斤售价3元计算,产值将达1050万元。
今年,海雀村围绕“万亩林海”做文章,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试种了17种中草药。目前,板蓝根和柴胡已初见成效。
如今的海雀村还有一张响亮的名片——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作为贵州省五个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海雀村接待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员培训班。基地通过以“教学在林间、吃住在农家、体验在田野、群众是教员、大家齐参与”为办学特色,推出住在农家“惠民套餐”,由县人社局、海雀村支两委组织教师到基地开展厨艺、家政服务等培训,进一步提高村民餐饮服务质量,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罗招文就建起了两层360平方米的小楼,设了8个床位接纳基地学员入住,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今年基地开班后,床位一直是满的。以后我不仅要办民宿,还要开餐馆,日子会越过越好。”罗招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