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校农结合”服务地方经济

2020年10月28日08:25  来源:贵州日报
 

■李庭坤

作为脱贫攻坚“贵州战法”之一,“校农结合”不仅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一仗双赢”的有效抓手,更是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中的党建工作,他多次提到“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贫困地区和帮扶单位基层党组织也得到了充分加强,各地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的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更多,各级学校特别是有帮扶任务的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加强党建帮扶顶层设计,以帮助建成建好基层党支部为主要攻克点,以抓党建促志智双扶、抓志智双扶促脱贫致富为路径,切实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帮扶党组织在党建脱贫思想上、理念上、信心上、机制上找到新结合点,达到双边共赢。

坚持消费稳产。“校农结合”从学校食堂农产品刚性需求出发,通过有计划地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从而达到引导贫困地区农户主动调整生产计划和产业结构的目的。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要将消费贫困地区农产品作为脱贫攻坚长效手段,要不断创新产销对接渠道、方式,依托“以销定产”采购模式,将消费需求与产品生产、物流配送等精准对接,探索构建适应市场规律、满足群众期待、适合复制推广的线上线下购销平台,真正实现“菜园”直通“校园”,将广大师生巨大消费需求彻底变为贫困地区产品销售无限商机。要科学测算目标需求,明确对省内贫困地区米、面、粮、油、肉、蛋等大宗农产品的采购率,保障贫困地区稳产稳销。

坚持产业赋能。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动能之源。“校农结合”的起点在消费扶贫,目标在产业振兴,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研、教育等优势,集中专业力量、优势力量在消费扶贫基础上帮助贫困地区破解产业选择难、产业稳定难、产业持续难等突出难题。在产业选择上,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梳理论证,通过外部消费引导和内部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户认识自身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产品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在产业稳定上,一方面要注重利用自身消费需求为贫困地区产业化商品提供消化渠道,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帮助贫困地区适当拓展市场,逐步推动贫困地区产业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在产业持续上,要坚持产品生产和质量监控标准化、规范化,要探索依托学校“校农结合”产业联盟构建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农产品安全供应链,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原材料动态管理机制,将扶贫产业培育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生命力的贫困地区支柱性产业。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