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贵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

2020年10月25日08:46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家林

10月21日,记者走进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马石社区,这里居住着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畲族、布依族等10个民族的搬迁群众,小区广场内,居民们沐浴着阳光,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打牌、有的在刺绣,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基础,有力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极大鼓舞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53个少数民族均有分布。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4位,是全国民族乡最多的省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至关重要。

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将贵州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贵州的特殊使命。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先后出台《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关于支持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意见》等政策,颁布了《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均是全国省级层面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完善了支持民族地区的差别化政策措施和法规体系,基本形成覆盖民族工作各方面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政策体系,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宣传教育方面,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将民族理论、民族团结案例列入各级党校教学课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寨、进军营、进街道、进景区、进园区、进“两新组织”,让各族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国家发展变化和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在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方面,出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办法,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培育和树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先进典型。2019年1月,召开全省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113个模范集体和176名模范个人。2019年9月,组织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7个、模范个人34名。

截至目前,铜仁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相继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我省自治州实现创建全国示范全覆盖,全省58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0余个博物馆、纪念馆等被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级示范单位1314个。

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10月22日,在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村口是侗寨特色的风雨桥,田野里栽满了蓝莓和葡萄,一眼望去郁郁葱葱,远处是数百个连成了一片的草莓种植大棚……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美景尽收眼底。

“以前颇洞村住的是破旧木房,一年到头种植的玉米、水稻仅够自家糊口,收入来源单一,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才杀鸡宰猪吃上一顿肉……”回忆起曾经的颇洞村,74岁的退休村主任杨秀智记忆犹新。

为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颇洞村铆足了劲抓经济建设,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荣誉称号。

“短短几年间,颇洞村从一家合作社,发展壮大到8家公司12家合作社,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已达14580元。”颇洞村联合党委第一书记张清凯说。

2014年底,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帮扶丹寨县。帮扶以来,万达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投资21亿元创建万达旅游小镇、万达职院、万达基金,以“造血式”扶贫推动全县5个贫困乡镇摘帽,92个贫困村出列,3.3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6%。2019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丹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丹寨万达小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省委、省政府加大创建的支持和投入,省政府有关部门向民族地区下放3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级财政每年固定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3个自治州各1亿元、11个自治县各2000万元、193个民族乡各50万元专项资金,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安排民族发展专项资金3.08亿元,年均增幅6.43%。在全国率先设立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每年落实贷款贴息资金2亿余元,撬动贷款近100亿元,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做好文化传承是民族团结与融合的根基。贵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把民族传统节庆搬进社区。

为促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晴隆县三宝街道新塘社区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参与“新市民·新生活·感党恩”文化系列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相互学习、尊重彼此风俗习惯。

“我们组队参加各类民族活动,把苗族同胞的民族艺术精品向大家展示,相互交流。”三宝苗族芦笙协会会长陈红高说,“我们会用心传承和弘扬芦笙舞、民族刺绣等特色文化,为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贡献力量。”

立足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目标,贵州把挖掘民族文化作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深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两年举办一次“黔岭歌飞”少数民族歌曲征集和少数民族文学“金贵奖”评选;从2018年开始连续举办2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充分彰显各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村寨各美其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小镇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每年安排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在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三批共165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贵州占312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民族节庆亮点纷呈。扶持苗族姊妹节、布依族六月六、侗族萨玛节、水族端节等民族传统节庆,为各族群众创造联谊和沟通的环境,促进相互欣赏和相互学习。

“黔系列”品牌越擦越亮。将独具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茶叶、白酒、刺绣、蜡染、饮食等整合提升打造成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品牌。2019年,“黔系列”品牌产品销售额超过5亿元,有力助推“黔货出山”。

……

放眼贵州大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和谐乐章。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